{SiteName}
首页
即墨简介
即墨地点
即墨市场
即墨要闻
即墨发展
即墨天气
即墨旅游
即墨信息

古城春秋即墨古城学宫楹联匾额赏析mid

白癜风久治不愈原因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4861589.html

赏析

·

学宫篇

楹联匾额

展厅内北侧立柱百字联

七千年筑城墨水,及此溯前修,皆仰止大夫秉德治齐,田单竭智破燕,尚钦五百义师殉节,铸忠烈之魂,壮哉!绪遗风以古今上下;

三百里延脉崂山,至斯开丽瞩,且陶然危石锁龙飞浪,画阁凌虚向远,尤赏万千烟柳弄姿,弥和谐之气,伟也!焕盛景于春夏秋冬。

危石锁龙飞浪、画阁凌虚向远、万千烟柳弄姿:

分别指淮涉八景中的“锁龙泉石”、“水阁临风”、“岸柳含烟”。

楹联赏析·上联:

即墨,“以地临墨水,故名”。早在七千多年前,先祖们便在这里繁衍生息。秦统一中国,即墨始定为县。西汉属胶东国,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建即墨古城于今址。至今已有七千年文明史、两千多年置县史、一千四百多年建城史。

《莱州府志》即墨山川脉络图

即墨人勤苦耐劳,刚劲不挠;其中英杰代出,卓然为地方增光。旧志论即墨人物说:“人才之生,钟灵川岳”,“即墨三齐名区,其间人文蔚兴,名贤接武”。

本联选取即墨大夫、田单、田横三个极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分别从德才、智勇、节义三个角度阐述即墨人文精神。

战国时期,即墨大夫治即墨,廉直勤政,刚正不阿,政绩卓著。因此,得到齐威王嘉奖,被“封之万家”。从此,齐国国威大振,转弱为强,即墨之名遂彰显天下。

马山公园即墨大夫雕像(图片来源:即墨旅游)

继而,齐将田单巧妙运用“火牛阵”攻破燕军,尽复失地70余城。成为中国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出色战例,被美国西点军校教科书作为案例。

现代诗人贺敬之有诗云:“杯接田单饮老酒,醉人乡音听柳腔。此来一路睹锦绣,更望琼楼非梦乡”。

田单火牛阵(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秦末,齐国贵族田横反抗秦朝暴政,自立齐王。汉朝建立后,田横兵败率五百徒属退居即墨海岛(今田横岛),不向汉帝称臣。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遣召田横赴洛阳,田横应诏赴洛阳,行至河南偃师自刎。刘邦感其高节,命以王礼厚葬之。海岛上五百义士惊闻此噩耗,全部自杀。后人感田横徒属皆为贤德仁义之士,遂葬之,又立祠以祀之,并将此荒岛命名为“田横岛”,将五百义士墓称为“田横顶”。

徐悲鸿作品《田横五百士》(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至今日,田横岛上还有一座“田横五百义士墓”,巍巍矗立在这个小岛的最高处,已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横岛齐王田横雕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厅内北侧立柱百字联

七千年筑城墨水,及此溯前修,皆仰止大夫秉德治齐,田单竭智破燕,尚钦五百义师殉节,铸忠烈之魂,壮哉!绪遗风以古今上下;

三百里延脉崂山,至斯开丽瞩,且陶然危石锁龙飞浪,画阁凌虚向远,尤赏万千烟柳弄姿,弥和谐之气,伟也!焕盛景于春夏秋冬。

楹联赏析·下联:

即墨古城南依崂峰,广纳仙山灵气。崂山,古为东夷地,春秋战国时属齐国之即墨,秦汉时属琅琊郡不其县,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归并于即墨县。

清宣统三年萧应椿为《崂山艺文志》作序,如是写道:“九州之内名山众矣。其介在通都大邑间者,登临吟眺为游人屐齿之所经,一丘一壑要皆熟于耳而能详;或有间在僻左,寂处海滨,世之人虽类能举其名,而莫能名其妙。岂山有显晦欤!盖无文以张之,虽盛弗传,古今所同慨也。山左崂山,当即墨境之东南,磅礴郁积,盘亘百里,岩壑幽秀,俯瞰沧溟。”

《莱州府志·乾隆版》劳山图

淮涉河是墨水河前称,它绕城穿市回环曲折进入城厢地区,是即墨历史上一条著名的护城河和文化生活河。

墨水河公园段(图片来源:即墨旅游)

在古代,即墨城南、西、北的高大城垣就筑在河的里岸,因此它成了一条自然护城河。每遇烽烟骤起,城门紧闭,城头旌旗猎猎,对面河岸的敌军营垒相望,中间的淮涉河真正成为了一条“汉界楚河”。

清·乾隆年间即墨县境图

及至升平年代,淮涉河的青青涟漪倒映着即墨人多彩的社会生活。岸上的柳荫,河上的小舟,娉娉的浣女,凝然独坐的钓者,桥上的过客,水中的塔影,都在淮涉河的水境中有过清晰明媚的倒影。

墨水河东关街桥段(摄影/古城老哥)

种种旖旎秀色,经过文人雅士的提炼,形成“淮涉八景”之雅境:平沙清流、锁龙泉石、古寺塔影、水阁临风、岸柳含烟、高堤垂钓、淮涉春浣、长桥卧波。

高堤垂钓赵宝云老师画作

即墨于明清时最出产诗人,蓝田、周如锦、黄培、范炼金、黄垍、杨盐等许多诗人都曾行吟河畔,放歌长吟。

长桥卧波赵宝云老师画作

淮涉河畔曾有一座淮涉寺,明代的本邑诗人蓝史孙有一首《淮涉寺》意境颇妙,诗中有画,使我们于今相隔四百余年犹能领略到当时的淮涉河畔美景。其诗曰:

山势东来翠欲流,溪声西下泛沙鸥。

孤城隐雾三春曙,危塔呼风六月秋。

僧趁晚凉依绿树,客携春酒笑红楼。

墨民未必知淮涉,唐宋朝时通越瓯。

古寺塔影赵宝云老师画作

展厅内南侧立柱长联

大邑通都享殷盛名,雄才高义享圣贤誉,数千年史迹如烟,新城崛起时,更遥瞻鹤山紫气、鳌山剑气;

东临沧海得鱼盐利,西眺良畴得菽麦丰,几百里川原似画,清景绝佳处,宜共赏墨水澄波、沽水银波。

楹联赏析·上联:

即墨之为城,上古之邦,圣贤之乡,自古荣耀一方。战国时期,即墨城已巍然屹立在齐国东方,与西面的国都临淄遥相对峙,“并夸殷盛”。而今适逢盛世,“疏老城兮起古城,溯原图兮绘宏图。凤凰涅槃,再现重生之惊殊。”于时代高地,还原即墨古城的历史荣光,续写下一个千年辉煌。

即墨可谓是“海疆牗户”,距即墨城区东20千米的鳌山卫古城,为明代海防要冲。鳌山,因地形而得名。鳌山卫镇在元代以前是一个依山傍海的村落,因村内有一小山,形似一只头朝西、尾向东的“鳌”而称“鳌山”。

明洪武二十一年(年),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在鳌山筑城设防,置鳌山卫,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和浮山守御千户所。

图片来源:《鳌山卫古城》书籍

鳌山卫历来被视为风水宝地:东南濒临大海,海阔水深,当年护城河与海相连,战船可破浪直驶;西南环依群山,幽谷深涧,形成道口,鹤山势若盘龙,天柱山高插云天,形成天然屏障;北部连接群岭,逶迤起伏,不远处便是避暑胜地温泉。

鳌山湾全景(图片来源:即墨旅游)

鹤山,崂山余脉,位于鳌山卫镇境内,因山顶有巨石形似仙鹤而得名。鹤山与崂山脉相承、韵相似,“山不高而峥嵘清秀,涧不阔而嵯峨幽深。”明代国子监祭酒、即墨人周如砥在《鹤山正殿碑记》中称赞道:“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最秀者,首推鹤山焉。”

鹤山风景区(图片来源:即墨旅游)

“山因诗名传,道依山显灵。”这里首先是道教圣地,宋嘉定元年,亦金泰和八年(年),道教大师李灵仙在这群山众壑,溪流飞瀑的神仙之府创建了“遇真庵”。

春日鹤山(图片来源:即墨旅游)

尔后徐复阳来这里拜李灵仙为师修道,终成正果,创立了全真教“鹤山派”。元代全真教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先后三次来鹤山讲道传玄。他多次登临鹤山,留有“沧海古今吞日月,碧山朝夕起云烟”等诸多佳句。

而鹤山东侧摩崖上横镌的“鹤山遇真庵”五个大字,也是邱处机亲书,虽经风雨剥蚀,至今仍清晰如初,不减风姿。

展厅内南侧立柱长联

大邑通都享殷盛名,雄才高义享圣贤誉,数千年史迹如烟,新城崛起时,更遥瞻鹤山紫气、鳌山剑气;

东临沧海得鱼盐利,西眺良畴得菽麦丰,几百里川原似画,清景绝佳处,宜共赏墨水澄波、沽水银波。

楹联赏析·下联:

即墨东临翠山碧海,西拥千顷良田。游走东部,海山之畔,云天之滨,公里海岸线,平方公里海域,7处海湾,15处渔港码头,可航泊,可捕捞,可养殖,尽享“渔盐之利”。放眼西部,以沽河流域为依托的广袤平原,沃野平展,五谷丰饶,果蔬繁多,是全国粮油生产基地。

美丽富饶的即墨,穹苍之下不仅有蓝色的大海、绿色的山陵和土地,还有蜿蜒纵横的河流。墨水河,是即墨的象征,她记载着即墨古城千百年的历史足音,同时荷载着绚丽多彩的文化生活。

墨水河俯拍(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的墨水河,经年流水不断,时而激涌,时而舒缓,流经之处点染出无限风光,仅城厢一带就有8处景点,被人们誉为“淮涉八景”。

岸柳含烟赵宝云老师画作

如今,墨水河改造工程与即墨古城项目均已竣工,传统回归,现代演绎,重现“淮涉古八景”、新增“墨河新八景”,改造后的即墨将在历史的传承和现代理念的交融中再现“千年古城”的美景。

墨水河即墨样段休闲湿地公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沽河,历史悠久,古称为“姑水”。明·万历版《即墨县志》载:“大沽河在县西北七十里,发源黄县蹲犬山,南流入平度州,合小沽河,经州入海。《左传》云:沽尤以西。沽即大沽,尤即小沽也。”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姑河图

全长36.9公里的大沽河即墨段,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最美的河道景致。行走沽河坝上,极目远眺,大沽河浩荡的长波、广阔的河床、茂密的树林,都使人顿感天地阔大、风景秀丽。

大沽河,母亲河(图片来源:即墨旅游)

部分图片来源:即墨古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moshizx.com/jmly/1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