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7月13日,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文旅之行”赴青岛即墨等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与传承调研团,在我院吕庆峰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前期讨论、规划、信息收集、调查方法学习、实地采集信息、访谈、参观等调研工作。调研团前往位于青岛即墨的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进行了实地调研,目的在于了解青岛非遗的基本情况和传承情况,了解其特点以及内涵价值,并最终结合专业知识开展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与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研准备
调研团自主联系了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传习所三地,并获得了诚挚地邀请。接下来,为期半月的准备工作,使调研团充分地了解到一些非遗的情况。准备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1、调研团与指导老师进行了多次讨论,接受老师的精心指导
2、调研团借助青岛市图书馆数字资源进入知网以及万方等文献期刊网址,下载了相关的期刊文献,对非遗的情况以及目前研究作出大致分析
3、调研团根据情况将调研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参观与初探(重点:博览园概况、现状、非遗情况以及工作人员感知与经营情况)
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与传承调研(重点:非遗传承人的现状、传承情况、自我评价以及未来发展)
③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质性研究与深入探索(重点:资源分析、传承情况分析、现存问题与原因、解决方法)
4、针对调研团成员所学专业特色进行分工。调研团根据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金融学、新闻学、JAVA各科特长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并制定了调研计划
5、学习了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并展开调研
调研过程
01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参观与初探▼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主楼内
▼用玉米和秸秆编织的包
▼馆内其他手工艺品
调研期内,调研团一行抵达青岛市即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向博览园管理员了解到园内情况后,进行了自主参观。博览园分为主楼以及左右两侧的附楼,主楼有四层,分为左右厅,共八个展厅。调研团在展厅内收集并保存了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信息。
▼调研团与博览园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
随后,调研团与博览园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询问了调研团在场馆里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博览园的大致经营情况及工作人员的感受评价。调研团从工作人员手中获得了一些一手资料以及现有的传承人信息,为后期开展进一步地调研做好准备。
▼调研团与海洋大学的调研团合影留念
调研团在博览园还遇见了中国海洋大学关于非遗柳腔的调研团,在工作人员诚挚邀请下,一同参观并欣赏了柳腔老师的精彩表演,并进行了调研交流和合影留念。
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与传承调研调研期内,调研团一行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的所在地开展了实地访谈与调研,在青岛市即墨古城景区内,寻到了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调研团拜访黄氏烙画传承人黄旭
首先,调研团拜访了黄氏烙画的传承人黄旭,了解到烙画的发展与演变史以及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在获得传承人许可的前提下,调研团对黄氏烙画进行了细致的参观,体会传统技艺发展的智慧与魅力。
▼调研团拜访葛村榼子传承人王承厚
随后,调研团拜访了葛村榼(kē)子传承人王承厚,了解到榼子的使用现状以及制作工艺。榼子是我国古代以及近现代较为实用的模具。现代机器的发明已经严重影响到榼子的使用,但榼子的文化内涵是不容忽视和磨灭的。传承人对这样的现状也是直言不讳。
▼调研团一行与传承人合影留念
调研团与两位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感受到传承人身上那种令人敬佩的精神,并被这种文化魅力深深吸引,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已经迫在眉睫。最后调研团一行与传承人合影留念。
成员感悟
陈正文:最开始选择这样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是一个巧合,源于大一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时的感触,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能更有效地保护文化,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能会影响到文化本身发展,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加以保护,便很快就会衰退甚至是消失。本次的调研,我深刻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处处体现着人类的智慧与汗水,一个小小的玉米杆的再次使用,一根根麦穗条的再次加工,真正的艺术品就是这样的朴实无华,实用性也非常的强。后期与传承人的谈话,让我更加直接地接触到活的非遗,在他们的身上有着闪闪发光的东西,仿佛是我们这个时代缺少了的,或者遗忘了的。此时,我更加有紧迫感,希望这样纯粹的东西能好好地保存下来。
胡杰:此番调研,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感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方面面临的窘境和困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发扬好,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需要个人、社会和政府的一同努力。
吕宗钢:即墨自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远比青岛要长得多,此次即墨之行,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历史气息,通过参观即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我见到了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数十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通过问答、考察、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调查,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行产业处于初期,但令人庆幸的是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还有传承人,并且能传承下去。此次即墨之行锻炼了我们的能力,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魅力。从柳腔到烙画再到榼子,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不忘初心产生由衷的敬佩。
杜彦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各自的文化遗产,其中总有些被保留,也总有些归于湮灭。当下也是如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客观理性地考察与计量,选取对于本地区民众乃至整个社会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继承与改良,而非对过去事物简单地复制。此次即墨之行,更加深了我对非遗保护与利用的认识。在目前一切向“钱”看的浮躁潮流里,如何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而不迷失自我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就要明确非遗唤起民众共鸣,提升民众素养,并最终推动民众获得精神幸福的作用路径与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增强其作用力,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产业多元发展的共赢。
调研意义
通过前期的调研,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深远。从整个民族国家层面来看,它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繁荣,艺术文化的百花齐放,又有利于古老的艺术形式的保留。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从个人层面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性质与属性。无论是对传承人个人还是当地的人,都有着极具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从文化视角来看,非遗的文化属性强,但是很脆弱,不易保护和发展,保护和传承就成了最值得解决的问题。从经济视角来看,非遗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其经济价值正在被机器等代替,正在弱化传统的文化内涵,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有利于它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如何发挥其价值以及适当发展而不使其变质,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次的即墨非遗之行暂告一段落
下一支小分队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敬请期待吧
感谢青岛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非遗传承人对本次调研的支持、配合与理解!
封面&编辑
于梦瑶
审校
张洪丽
责任编辑
张洪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