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自即墨移民历史浅析
东光本地人近期,整理发布《东光县各村村名来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村的村名来历,都是“明永乐二年(公元年),某姓从山东即墨迁此建村。”
那么,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前后发生了什么事,导致了这场大移民?当时的东光和山东即墨县又是什么状况呢?
明永乐二年发生了什么?明永乐二年,顾名思义:是明朝的一个年号。永乐,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时间相对于现在,是公元年至年,前后共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历史上又称永乐大帝。
据《明史》(本纪第五:成祖二)记载:“(永乐二年秋七月)丁卯,徙山西民万户实北京。”
意思是,永乐二年的七月丁卯日,明成祖朱棣发布的诏命:迁移山西的百姓一万户充实北京地区。
明永乐二年(公元年)的移民,不仅是在东光,在整个北方都是一场大规模的移民。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下诏移民呢?
据了解,朱棣下诏令移民的主要原因是:经过靖难之役、燕王扫北,北京以南的、山东、河南等地人口稀少,田地荒芜。朱棣要恢复北方的生产,为给迁都北京做准备,必须先要把北京附近的人口补充足。所以才会下诏移民。
“靖难之役”介绍这还要从朱棣和朱允炆这两个人说起。
朱棣:《明史》(本纪第五:成祖一)记载: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洪武三年,封燕王。十三年,之籓北平。朱棣是朱元璋的第4个儿子,受封为燕王。明朝第三位皇帝。
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儿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年6月30日-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朱元璋死后,本应传位给太子(大儿子朱标),但是朱标死了,只能传位给他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帝)。
明建文元年(公元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当时他年纪小(21岁),他的几个叔叔都在各地当藩王,手握重兵。建文帝为了坐稳皇上这个宝座,就下令“削藩”,从几个叔叔手里夺权。前几个叔叔都很顺利,但轮到朱棣的时候,朱棣不乐意了,以“靖难”的名义起兵造反。(靖难:靖即平定,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当时朱棣还不敢明目张胆的造反,是打着清君侧,铲除皇上侄子身边的奸臣为名义。)
一个侄子和一个叔叔,爷俩儿打起来了。当然,不是民间殴斗,而是战争。这场仗从年农历七月,一直打到年的六月。还是叔叔朱棣厉害,最终取得了胜利。年7月,朱棣率大军攻入南京,侄子朱允炆被赶下皇位,失踪。据传说,是化装成尚逃出了都城南京。年7月17日,朱棣即位当了皇帝。年号永乐。
这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带来的灾难靖难之役,很惨烈。朱棣是从北平(今北京)向南进攻,一路上路过、山东,过我们东光县。当时,因为燕王朱棣是在造反,不得民心,加上南京的军队在山东、一线防守,最激烈的战争就发生在到山东这一带。燕王朱棣最初失败,后来节节胜利,在这一带发生了多次的拉锯战。
据《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由于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军队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残无人道地屠杀百姓,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另外战争期间人民大量外逃,也造成人口急剧减少。史书上记裁“青燐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当时景状之惨,可想而知。史称靖难之役,燕王扫北。北:即北方的意思。
另有传说,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为了报复当初反抗他的山东、等地的官兵群众,在命大军横扫山东、的百姓,见人就杀。(不过经历大战,可能当时也没多少人可杀了。),实际上最大的可能是追杀侄子朱允炆。因为朱允炆先化装成和尚,又化妆成百姓,军队谁也不认识他。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放过一个。于是这一带,却又糟了殃。史书记载“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到处是“青燐白骨”,满目荒凉。“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
“燕王扫北”幸存的古村经过靖难之役、燕王扫北,北京以南的一带,百姓能逃走的逃走了,逃不走的被杀了,十室九空。我们东光县这么大的地方,建于明朝以前的村仅有11个,可想而知当年有多少村庄村毁人亡。在村名来历中,我们也能推测一二,比如几个村的来历:
找王宋庄:明燕王扫北时,此处宋姓侥幸留存,因以姓氏命村名为宋庄。
南霞口小宋庄:据说,明朝以前,该庄就叫小宋庄。“燕王扫北”时,把该村的人都杀光了。而后迁来的人,仍称此村为小宋庄。
南霞口谭庄:据传,明“燕王扫北”时,该村只剩下一名姓谭的男孩,以后繁衍成村,故名谭庄。
南霞口厦子郭:明初,此地遭兵燹,村成废墟,只剩下厦子一样的破屋。郭姓从山东即墨县迁此建村,取名为厦子郭。
南霞口厦子柴:明初,此地遭兵燹,村户被焚,只存有厦子一样的破屋。明永乐二年(公元年),柴姓由山东即墨迁此定居。因取村名厦子柴,简称柴庄。
秦村西朴:朴庄系古之连朴“镇”。“靖难之役”幸得残存。明永乐二年(公元年),移民定居于“镇”东部者为东朴,居西部者称西朴。
秦村东朴:朴庄系古之连朴“镇”。“靖难之役”幸得残存。明永乐二年(公元年),移民定居于“镇”东部者为东朴,居西部者称西朴。
于桥丁楼:据传,该村系古村,为丁姓所居。(丁姓是“燕王扫北”时的幸存户),因村有土楼,故名丁楼。
大单仉祥王、仉祥崔、仉祥于:据传说,仉姓是明朝“靖难之役”的幸存户。
连镇古树于庄: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于姓自山东即墨迁此定居。“靖难之役”后,此处只剩下一棵柳树,故起名孤柳树于庄。后人以为“孤”字不祥,便改名为古树于庄。
冯马不杀的传说马致远,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元代著名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代表作有小令《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等。马致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死后葬于马祠堂村。现马祠堂有其墓和祠堂遗址。我县于年在普照公园内建设马致远纪念馆。(近期正在改建,不知在建什么。)
冯马不杀的传说,就是起源于他。据说燕王扫北的时候,燕王曾学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对马致远非常崇敬。北征来到东光,得知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后,便下令说:“逢马不杀”!谁知手下兵将听讹了,当下宣布王命:“冯马一家,一个不杀”!于是马氏宗族躲过了这场劫难,冯姓也跟着沾了光,其它不姓马的也纷纷说姓马,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当年的山东即墨为什么会从即墨向外移民,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洪武、永乐年间大量军户涌入即墨,开始实行军屯,按规定军户每丁拨给土地50亩。这样在即墨的鳌山卫、雄崖所周围等局部地区便成了地少人多的狭乡,不得不向外移民,以腾出土地分给军户。
如省吴桥县城西梁庄《梁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梁大广由山东省即墨县鳌山围(卫)迁此定居。另外有的族谱称其始祖来自即墨的水务街、洼子沟常庄、千王屯、八头张、大王庄、董家泊、大槐树庄等村庄,而这些村名在明、清即墨地方志中即不存在,这说明原居民迁走后,村名亦随之消失,新来的移民,则另命村名。
据今即墨市北安街道后疃村侯氏族谱记载:其二世祖侯庸(明洪武十八年进士)有三个儿子,长子福宏居北安街道三官庙村为长支;次子福宽居侯疃为二支;三子福广于明永乐二年迁东光县,生四子,长子侯荣建村于家桥为北支,四子侯贵建村城东侯家庄为南支。如今即墨和东光侯氏后裔还常相往来,共同祭祖省亲。
第二个原因是:“靖难之役”主战场在山东西部、一带,即墨偏处一隅,相对比较安定,因而有不少逃避战乱的“流民”流入即墨。战争结束后,明政府号召这些流民到因战争造成无人区的地方垦荒种田,于是他们便成批地移向吴桥、东光、南皮等地,。所以他们的诸多族谱皆称“应诏”迁徙。这与永乐初年有关招抚流民复垦的记载可以相印证。
摘自(《明初即墨曾向移民考略》作者孙鹏)
我县村名来历中,也有关于即墨的古村名。如:东光镇李坊村:明永乐二年(公元年),李姓由山东即墨县大付庄迁此建村。因在原籍分家时只分得一辆纺车。迁到此地安家后,即起村名为李(纺)坊,以做纪念。
另外,我县在明永乐年间自山东其他地区、山西洪洞县也有少量移民。
山东即墨简介即墨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西南部,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建城史余年。拥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是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省级文明城市。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15位、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强”第7位。
弘扬东光文化
展现东光风采打造东光本地人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