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即墨简介
即墨地点
即墨市场
即墨要闻
即墨发展
即墨天气
即墨旅游
即墨信息

周末桐城六尺巷即墨鬼胡同

在安徽桐城,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旅游胜地,名字很奇怪,叫六尺巷。

为什么叫六尺巷呢,因为那个胡同嘛窄窄下,绝细,就有两米宽,百十米长。

但就这这么一条嘛窄窄下的小巷,到桐城市旅游的人就是挤破头也要去看看。就像外地人来我们即墨,一定要游即墨古城一样。

那么,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百米小巷,到底是什么来历?

据《桐城县志》载,康熙四十年,大清帝国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亲属,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打起仗来。两家大院的宅基地都是祖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不容易搞清楚。但历来中国人的传统,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小九九”,蔑视别人的“铁算盘”。两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

张家的张英是当朝宰相,国务院主管教体文卫的副总理,吴家虽然没人当大官儿,但当家的秀才却是个愣头青,谁也不怕。官府不愿沾惹是非维稳,两家的纠纷就越闹越大。张家人就把这件事写信告诉了北京的张英,让张英出面跟地方上打打招呼,“摆平”吴家那杠子头。

张英阅罢来信,微微一笑,挥笔写了条子,密封起来交给来送信的人,让他带信快回老家解决纠纷。

张家家里人一见张英回了书信,马上就敕隆起来了。因为他们坚信,张英一定安排了安徽有关部门的硬实关系,布置了强硬的办法,要收拾吴家的那个不开面的傻逼秀才。

可张家人没想到,拆开书信一看,却见里面只有张英写的一首“老干体”: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虽然感到不爽,毕竟是高干家庭,综合素质高。家族人召集一块一合计,觉得要想赶紧把房子盖起来,让出三尺确实是唯一的办法。房地产虽然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当“钉子户”,纯属自己折腾自己。

于是,张家就把院墙拆了,往后让了三尺。

桐城六尺巷

街坊邻居看了,交口称赞张英到底是大清帝国仰望星空级别的高级干部,宰相肚里能撑船。

邻居吴家一看,我靠你家有人当宰相,就可以这么看不起人?你会让,难道我就不会让?你让三尺,我也让三尺。于是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

于是两家人的争端平息了,两家之间空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巷子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真正体现了中国人的“礼让”、“忍让”、“和为贵”精神,所谓“大争不争”、“以退为进”、“一盘很大的棋”什么什么的。看看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小日本儿小菲律宾儿,你们他妈的等着就行了,有你们好果子吃……

六尺巷故事中写“老干体”的老干部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初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为官勤细谨慎,深得伟大领袖康熙信任。康熙经常称赞他说:张英是个好总理,谦虚谨慎很听话……

但是我还要说,张老干部也许有很多优点,可在老干体诗歌创作上,是有“抄袭”、“套改”嫌疑的。被张英抄袭套改的诗作原创作者,就是咱们即墨人。提供给张英抄袭素材的,也是咱们即墨人。

这个提供抄袭素材的即墨人叫黄贞麟,是即墨黄家黄嘉善的孙子辈,中过进士,当过推官,干过户部主事,还主持过科举考试。他就是在主持科举考试时候,认识了张英。

黄贞麟非常器重张英,特意把张英留在身边挂职当机要秘书。时间长了,两人亦师亦友,成了忘年交。

有一次,黄贞麟作为纪检委巡视组成员,到地方上巡视。遇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大美女登堂入室。那位大美女说,她家原来也是官宦人家,后家道败落,父母先后去世。为筹钱给母亲办理丧事,大美女决定卖身为奴。没想到碰到一个买主是“二道贩子”,差点把她卖到“天上人间”。现在碰到纪委领导,决定突破人生底线,不再拒绝“潜规则”。

黄贞麟想了想,就说:小姑娘不错,以后你就做我的干女儿吧!

那大美女忽闪着漂亮的大眼睛想了想,也就从了。

大家不要胡思乱想,那时候干女儿的概念还是很纯洁的,没有现在这样,什么事儿都弄得乌七八糟像影视圈儿似的。

黄贞麟认了大美女做干女儿不久,跟他身边的儿子黄鸿中和学生张英都爱上了这个干妹妹大美女。就开始明里暗里给大美女递纸条。

黄贞麟看出苗头后,就对儿子黄鸿中说:中啊,本来这个桥段就够八卦了,你就别搀和了,让了吧,等我给你说个更俊滴。

于是,这个大美女后来就成了张英的媳妇,成了后来的大清帝国宰相张廷玉他娘。

——怎么样,这桥段够八卦,够狗血吧。坠落红尘的大美女以身相许,纪检干部坐怀不乱,却收大美女为干女儿。纪检干部的儿子和学生同时爱上大美女,一段三角畸恋终于促使纪检干部痛下杀手,慧剑断青丝……这狗血剧要是拍出来,咱即墨古城不火才怪……

说正经的。抱得美人归的张英发现大美女居然真的没被“潜规则”(打住,还是有些不正经,电视剧看多了),当然非常感动,问黄贞麟:老师,为什么,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黄贞麟就以老干部的语气慈祥说:小英啊,我还是给你讲个即墨故事吧……

即墨鬼胡同

黄贞麟说,想当年,即墨黄、蓝两家,都是城里数一数二的大户。有一年两家盖房子,为了一尺的宅基地闹了起来。两家官府都有人,互不相让,黄家家里的老娘就找当官的儿子出头,儿子见了家书后,摇了摇头,就回了一首诗,又怕他娘看不明白,又改成了“老干体”:

唵阳来嗨俺滴娘,

千里送信为一墙,

低头不见抬头见,

让他两尺又何妨……

黄家的老太太见了儿子的信,一寻思也对,何况即墨黄家蓝家还是盘根错节的亲戚。于是就算了吧,让瓦匠退后了两尺。

老蓝家一看,急忙向自家当官的亲属写信询问怎么办,亲属回信说:黄家让两尺,咱让二尺,不要让人笑话我蓝家器量小。于是蓝家也是退出了两尺,于是,即墨黄蓝两家之间,就有了一条既窄又长的狭小胡同。因为两家都没有在胡同开门,胡同也少有行人,到了夜间全无灯光,所以就逐渐被叫做鬼胡同了。

这个故事给了张英很大的启发。实际上,黄贞麟把大美女许配给张英而不是儿子黄鸿中,除了不愿这大美女的故事桥段过于狗血化被后人拍电视剧,多少恐怕也有些谦让的意思。

所以说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其实是咱们即墨鬼胡同的复制,只是因为张英的政治地位,而被发扬光大了。

安徽桐城六尺巷抢去了即墨蓝家黄家胡同故事的美好,蓝家黄家的鬼胡同,就只好演绎鬼故事了。这就像桂林山水甲天下,柳州山水也不差。

实际上,同属喀斯特地貌的桂林和柳州山水,本来柳州山水出名更早,只是因为桂林抢先喊出了甲天下,于是柳州就被桂林埋了。据说当年柳州人不服,跳出来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柳州山水甲桂林。但这话逻辑上不通:难道天下不包括柳州?

柳州人一想也是,只好另辟蹊径,拉广州当陪衬人。说什么“食在广州,死在柳州”。狡黠的桂林人马上抓住柳州人的漏洞:说的真对啊,柳州人真的作一手好棺材……

其实所谓死在柳州,本来不是说柳州的棺材好,是说柳州的山水风景好,去了看了,到死也不愿意离开。桂林人这么一玩儿字眼儿,柳州人只好真的作棺材去了。

即墨人虽然不做棺材,但相互礼让出个“鬼胡同”,据说是这样的。说有个书生卖包子,有一天书生的包子卖的差不多了,准备回家。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李姓的痞子,痞子把书生剩下的几个包子都吃了,也不给钱。书生知道即墨小哥不好惹,也不敢阻声。痞子一看,更加狗抖擞,就说:马勒戈壁,爽家去再给我拿一盖垫包,我得吃完一盖垫才能给你钱。要不,明日你还敢在这个地方卖包子,咱没有中的门!

那白面书生就说,那好吧,你跟着上俺家去拿吧。痞子饥困了,也怕书生不回来,就跟搭着书生去拿包子。

白面书生就领着姓李的痞子进了鬼胡同,在鬼胡同走啊走,走啊走,走了很久。痞子急不住了,就问:嫩家到底再哪个场?

白面书生说,这就是,说完,猛一回头。李姓痞子一看,顿时尿了裤子……

因为白面书生的脸没眼,没鼻子,没嘴巴,活脱是一张麻将牌里的白板。

李家的痞子吓得掉头就跑,回家之后一病不起,临死之前,一个劲的喊:再也不敢吃包包了……

于是即墨卖水煎包的生意从那以后大受影响,即墨鬼胡同的鬼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

《六尺巷》剧照

年11月14日下午,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低调造访安徽桐城六尺巷,外界曾将王岐山那次微服私访,解读为告诫官员,为官不能强取豪夺,应当知道进退。实际上我觉得老王那次私访,是以装的方式逗了一把。一月后,桐城市副市长潘章生、桐城市公安局副局长张金宝被安徽检察院带走。

只要有鬼,就是再装礼仪谦让,也是该办办,爱谁谁。

安徽桐城六尺巷,山东即墨鬼胡同,就是现实版的桂林和柳州。听说古城修复重建之后,即墨鬼胡同改名叫礼仪巷了,我觉得这样也好。这样既概括了黄家蓝家的礼让主题,也避开了和安徽桐城抢戏。世界上无论多美好的事儿,闹到争抢地步,基本就开始装了。

前一阵子,网络上有几个装逼犯入戏太深,如丧考妣地在网上哭号,说什么即墨古城重建,把即墨文化毁了,即墨的千年文脉从此断了。这种先天不足的蛲虫见识和视角,只配去唧唧歪歪勾兑心灵鸡汤。因为他们的境界眼界决定,人类是菊花型的,他们看什么都是菊花型的,世界也是菊花形的。

姜泽华:别号三逸狂客。山东即墨市人。作家。驴友。









































发白癜风论文二十多篇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moshizx.com/jmfz/10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