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即墨就是要传承特色文脉、涵养人文精神。对即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发挥。让即墨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扬光大,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协同提升,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互为支撑、相互转化,是当下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弘扬传承活化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下边主要就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解决方法进行阐述。
一、传统文化缺乏研究深度,思想认识尚需提高
(1)前提是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对“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正确的解读,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观点和立足点要高、措施得力表现为经费保障、有章可循。
中华传统文化也称为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年优秀文化的统领。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家、佛家等文化形态。
近十几年对北阡遗址考古,得出的数据充分说明距今年即墨区域内即有人类生存繁衍发展,北阡遗址数据的研究挖掘充分认证这一点。
(2)需要建立专门研究机构或确定文化系统某部门为专门研究机构,专题研究即墨优秀传统文化。要追溯即墨历史源头。加大历史文化研究阐释力度,要组织专家学者,对困扰市民的即墨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定位,例如历史上即墨文庙九贤祠内供奉的“即墨三大夫”生活于什么年代?叫什么?“即墨”与“節墨”的差异,“即墨”出现的准确时间,再如“即墨王氏祖脉”的研究:又如“即墨馆藏文物”的出处等等,这些情况需要把问题提出,进行研究,提炼出统一的答案。研究目的在于形成共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统一口径,利于宣传。
加大对即墨地区文化资源梳理的力度。近年来,按照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要求,即墨文化部门,分别开展了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地方戏曲剧种、美术馆藏品普查,理清了家底,建立健全了登录建档制度。加强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3)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深入开展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做好优秀文化传统的活化活动。利用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开展各类宣传展示活动,如即墨图书馆“尼山书院”的活动开展,即墨文化馆各类画展、书法展、外出写生以及邀请中国名家巡回展等等活动的开展,彰显了即墨优秀文化的魅力。
一是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项工作力度要加大,要有专门部门落实推进。
以即墨博物馆为例,即墨博物馆有件藏品,其中一级品21件、二级品50件、三级品件;即墨区域内有75处各级文保单位,这些馆藏文物和文保单位是即墨万市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是即墨优秀文化遗产,值得研究和传承宣传活化,馆藏文物要加大研究力度,对即墨乡贤的著述、文章、遗物以各种不同形式展示、出版、发行、修缮,真正做到如习近平说的“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二是让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和乡镇建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的高度认识这项工作,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通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城市传统格局和肌理保护、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等工作,在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注重提高城乡的文化品位,塑造城乡特色文化,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医治城市病和补足城市短板。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使文化传承与城乡环境改善相得益彰。
对即墨区域75处文保单位加大保护力度和研究力度,贯彻文保单位“四有”的落实,即“有保护组织、要保护范围、有保护经费、有保护标志”,即墨区域内文保单位,类别分为古建筑15处、古墓葬20处、古遗址24处、古生物化石区3处、革命历史纪念地13处。结合各乡镇对美丽乡村工作的开展,让所处乡镇认识到这些历史人文景观的重要性,调动文保单位所在乡镇的积极性,对这些历史人文景观进行研究、保护、宣传,使之对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起到加分的作用,要特别强调,即墨东西部有多处“革命历史纪念地”充分利用保护宣传也很有必要,这些“革命历史纪念地”也是即墨区域内宣传红色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习近平说的“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让城市及乡村规划与文保单位保护有机结合,求得最大社会效益。
三是加大对“即墨故事”的研究。以发生在即墨区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诞生在即墨区域的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据,旁及即墨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把即墨区域的山、海、滩、土、林,做为创作元素,组织创作在全国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剧、话剧,加强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加大对即墨柳腔历史溯源的研究,创作新的剧本,创作即墨本土的故事,让即墨地区特有的柳腔发展传承与时代同步,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传承发展民间民俗文化,对大鼓书、市井演艺、相声等进行培植扶持帮助。
二、发掘、研究、传承、活化工作尚需提升
(1)要讲求科学在实际工作中挖掘、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以即墨古城复兴再造为例,即墨古城自公元年迁至现址,历经多年变迁,成为即墨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青岛历史文化的根基根脉所在。经过五年多精雕细琢,“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的规划格局逐渐清晰,古县衙、学宫、文庙、城隍民俗馆、财神民俗馆、真武民俗馆、劳山书院、考院、牌坊街、基督教堂、城墙和三门四阁等公共建筑独具地域特色。
围绕打造“青岛之源、文化聚落、时尚之都”区域文化承载地,未来三年,即墨古城将依托软硬件资源优势,深入剖析即墨地域文化DNA,传承特色文脉,涵养人文精神,唤醒历史记忆,不断提升古城的生活温度、商业热度、文化深度,实现即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协同提升。
一是建好文化街区。坚持精细化、生态化、人文化的理念,尊重历史,依据史料,严格考究,精益求精,高质高效推进即墨古城片区建设,努力打造“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
二是注重文化传承。依托文庙、学宫、鸭绿池戏台、财富民俗馆等公共建筑,在即墨古城适时举办祭孔大典、成人礼、开笔礼、民谣节、财富民俗节等节庆文化活动,打造“即墨印记”文化新地标、文化传承弘扬基地,将即墨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扬光大。
三是促进文旅融合。以“悦、享、慢、品”为核心,加强即墨古城招商与运营管理,构筑文玩畅读环、文化体验环,建设特色鲜明、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文化体验示范区,打造即墨文商旅城市综合体。同时,将即墨古城纳入青岛旅游体系,与特色古村落、山海岛泉等资源形成互补效应。
四是讲好即墨故事。开设即墨古城大讲堂,通过与北京大学文化团队合作,邀请国内知名行业专家,挖掘即墨千年历史文化、商都文化、海洋文化和非遗文化潜力,普及文化、艺术、教育等各领域知识,不断提升市民综合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城市人文品牌。
五是拓展国际广度。加强与国内外文化资源团队合作,持续开展譬如国际水彩名家绘古城、中国建筑文化名家话古城、中外摄影名家拍古城、国际驻华文化大使聊古城、中外媒体记者聚焦古城等文化艺术活动,举办国际民谣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扩大即墨古城的国际知名度与美誉度。
六是开发文创产品。加强与文化创意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创作一批地域特色浓郁、富有创意、具有一定市场和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促进即墨优秀文化资源的传承传播与合理利用。
(2)“文化即墨”主要抓什么?抓设施建设,抓人才培养,抓舆论环境。怎么抓?建设一批规模不等的博物馆、展览馆。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出台政策鼓励个体参与文化设施的投资建设和应用,形成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制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以即墨图书馆为例,按照《中国国家图书馆标准》要求,即墨作为人口万县级市,按照人均面积一平米计算,即墨图书馆需要图书馆建筑面积近平方米,这个数据还不含流动人口的读书需求;按照市民人均一册的藏书需求,即墨图书馆需要藏书近万册;按照每两万人需要一名服务人员的要求,即墨图书馆需要工作人员60名。而现在即墨图书馆的情况是,建筑面积平方米,藏书43万册,工作人员19名,按照《中国国家图书馆标准》要求,差距显而易见,
这种情况在即墨博物馆、即墨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中心都不同程度存在。所以说“文化即墨”的建设首先要设施建设,然后才可以谈抓人才培养,抓舆论环境。
(3)贯彻上虚化问题严重,做虚工情况严重、表面文章多、活化工作不足。
一是普及广大市民的传统文化意识、丰富理论修养,组织专业人员编撰宣传即墨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普及少儿读物从小抓起,建议这些读物要进学校。这项工作需要持久坚持,措施方法得力。
二是即墨各类媒体要宣传垂范、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作用,要对宣传的载体进行分析研判,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