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即墨简介
即墨地点
即墨市场
即墨要闻
即墨发展
即墨天气
即墨旅游
即墨信息

青岛那座熟悉又陌生的城

感谢梦里驼铃的来稿!

大家过年好!

此刻,我坐着这座城中一家小小的图书馆——繁花图书馆。外面,人们正在为过年忙碌,而我总算可以偷闲一天,来想想这座城,想想我在这座城中的生活。

前两天有湖南的朋友来,问起青岛的景点,突然发现我对这座城的了解比外地人多不了多少。于我来说,这真是一座熟悉又陌生的城。

说熟悉,因为从户籍上看,我是青岛人,的省份证代码是没有错的;从生活来看,我在市北区也已经工作了22年,占了生命的将近三分之一;从亲缘看,亲戚朋友遍布在这座城的各个区域。但是,对这座城,我始终有一种疏离感。

最初有这种感觉,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必然要问个出处,于是大家就认识了菏泽人、滨州人、临沂人……问到我,我答:“青岛人。”旁边有人说:“你是青岛人?不像哎。”我只好再解释:“我是青岛郊区的。”然后,有小声音说:“那不算青岛的哎。”以后我学乖了,人问:“哪里人?”答曰:“河套人。”很快,我发现了这样答的麻烦,同学的高中地理学得都不错,知道内蒙有个河套平原,于是会一脸惊讶地看着我:“内蒙的?”我只好再解释一番。此后,我开始拒绝回答自己的出处,哪里的?你猜!

被青岛老城区的人不看做青岛人,这样的事情上班后听同事说起过,同在青岛师专,都是现在大青岛的,但是请您不要说自己是青岛人吗,明明一口平度腔、即墨青普!工作后,更发现老青岛的地域观念比较重,市南的就是市南的,市北的不要凑热闹;李沧的不要说是老青岛,太边缘了;去趟青岛三中就像去趟郊区,什么都新鲜。青岛,在地域上很大,在心理认同上很小。

时间久了,发现并不仅仅是地域上的疏离,我与青岛人在气质上也是不太一样的。在学校里,各地同学基本上都有老乡会,青岛人是不大注重这个的,她们的圈子极小,大多和济南这种大城市的打交道。而我,在她们面前总是能感到自己的乡土气,与从小生长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区,住着木质地板的小别墅的她们有太多的不同。她们是精致的,优雅的,时尚的,而我总是带着一股蛤蜊味儿。她们见识广,办事大方周到,而我总是缩手缩脚,胆小怯懦。于是,渐渐地在心理上也疏离了,我自认我不是青岛人,我是那个来自与河套平原重名的小地方的乡下姑娘。

毕业之后,我进了这座城,走进了老城区,在这里安家、买房、工作,但我依然感觉自己对这座城是陌生的。

生活简单到极致,天天家到单位单位到家,两点一线的循环,我对这座城市的认识仅限于上下班的这条路。

在老城区开车,我全要依靠高德地图,从来弄不清楚哪是单行道,哪条路叫什么名字。往往拐过一个街角,就发现这地方陌生地像从没到过。

市区那么多的咖啡馆、餐厅、书店,进哪一家都好像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总是要小心翼翼。

也许,这些都是我个人性情中的自卑闭塞所造成的,但是对青岛话的隔膜是真实存在的。

职业要求说普通话,但周围同事闲聊天的时候很多人说青岛话。二十多年了,我依然学不会青岛话,于是就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有时候,要讲清一个词,用青岛话可能一个常用词就可以解决,我用普通话要搜寻好久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时间久了,有时候会有一种找不着调的尴尬,对方说青岛话,我青岛话不会说,家乡话想不起来怎么说,普通话又会被人嫌弃拽文,于是就变成了怪腔怪调。在青岛人听来,这种怪腔怪调简直是莫名其妙。

还有习俗,比如过年。十里不同音,八方不同俗。虽然是青岛郊区人,但是很多过年的习俗与青岛不同。每次和同事讨论起来,都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话题。

陌生,是我对这座城的始终感受,一是因为心理上的疏离感,二则是因为这座城发展得太快。才几年的时间,西海岸已经成了繁华优美之地,高新区我上学时日日经过的盐场已经变成了高楼大厦,潮海我的出生地即将被拆迁,市区更是商场林立,高楼遍布,昔日的很多地方已经辨不出原貌。

所以,于我而言,这是一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而我其实挺喜欢这种陌生感。因为陌生,所以我常常像游客一样游走于老市区的小路,用陌生的眼光去看熟悉的风景,往往会发现别样的美丽;因为陌生,所以我保持着自己独来独往的气质,逐渐地成熟自信,而不被某些物质主义的东西同化。记得沈从文先生说过:“我是个乡下人。”我也要说:我是个生长在青岛的乡下人。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moshizx.com/jmfz/11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