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墨大夫
扬即墨之名于天下的即墨大夫,战国时齐国人,姓名失传,他在齐威王时治即墨,政绩卓著。他廉直勤政,使即墨田野广拓,百姓生活富裕,社会秩序安宁。由于他刚正不阿,不去贿赂讨好齐威王身边的当权者,所以经常受到谗言诋毁,而善于阿谀逢迎的阿大夫却一直受到推崇。公元前年,齐威王在推行改革、整顿吏治过程中,派员到全国视察了地方官员的治理情况,澄清了是非。齐威王嘉奖了即墨大夫,曰:“子居即墨,田野辟,民人给,东方以宁”,遂封之万家;并烹了弄虚作假、求誉害民的阿大夫,痛斥了那些弄权受贿者。从此,齐国国威大振,转弱为强,即墨也得以进一步发展,即墨之名遂彰显天下。旧时今之即墨城建有“九贤祠”,即墨大夫列九贤之首。
二、即墨县令许铤许铤,号静峰,明代武清人(今属天津市),进士出身。明万历六年(年),许铤独身赴任即墨知县。刚一到任,他便不辞劳苦,跋涉全县,勘察地理,了解民情,从实际出发,确定施政大计。他在《地方事宜议》一文中,针对即墨的实际,从“海防、御患、弭盗、垦荒、通商”等五个方面陈述了自已的施政见解并逐步付诸实施。在任期间,他积极整顿部属陋习,清除吏蠹;勘定户口,招募流亡百姓,开垦荒田;在沿海建筑堤岸防止水患。同时主张开放通商海口,开放淮子口、董家湾、金家口、青岛口等诸海口,以通贸易,活跃地方经济,可惜的是许铤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在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压制下未能实现。他还向上司提建议,要求整顿军备,严肃军纪,以维护社会治安。他的施政措施不仅在当时百姓得益,而且惠泽后人。许铤还重视文化教育,在任期间,兴办教育,主持编修了即墨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并亲自作《即墨志序》,为发展即墨的文化事业和保存地方史料做出了贡献。许铤任即墨知县五年,由于政绩斐然,被升为兵部主事。
三、田横兵败退居海岛—五百义士壮烈殉节
田横本属齐国贵族,秦末反抗秦朝暴政,后自立为齐王。汉朝建立后,田横兵败率五百徒属退居即墨东部海域中一荒岛上(今田横岛),不向汉帝称臣。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遣使臣前往岛上召田横赴洛阳,同时宣谕:田横来,大可封王,小亦封侯;倘违诏不至,将发兵加诛。田横即带两名门客应诏赴洛阳,行至河南偃师,自刎而死,二门客亦随之死。刘邦闻后,感其忠义,痛哭流涕,命以王礼厚葬之。
留居海岛上的五百人闻后也全部自杀于岛上,后人感田横徒属皆为贤德仁义之士,遂葬之,又立祠以祀之,并将此荒岛命名为“田横岛”,将五百义士墓称为田横顶。如今,祠已圮,然“齐王田横及五百义士之位”的碑碣尚存。今河南偃师有田横墓,即墨城中旧有“九贤祠”,田横位列其中。
司马迁在《史记·田儋列传》中曾慨叹:“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圣,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明郑成功在《复台》诗中云:“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龚自珍在《咏史》诗中写道:“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徐悲鸿费时两年绘出《田横五百壮士图》巨画。
四、田单火牛阵—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田单,战国时齐国名将,临淄人,齐缗王时担任管理市场的小吏。燕将乐毅破齐时,逃到即墨,率众坚守即墨城。最终以火牛阵打破燕军,一举收复齐国失地70余城。被齐襄王任为国相,封安平君。齐缗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年)熏燕将乐毅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乐毅率领齐国主力攻打即墨,欲攻心取胜,攻城一年不克,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形成相持局面。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余士卒,对城防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甘共苦熏“坐则织蒉(编织草器)熏立则仗锸(执锹劳作)”。亲自巡视城防,编妻妾、族人入行伍,尽散饮食给士卒熏深得军民信任。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熏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又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故意缓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此时,燕国内政发生变化,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乐毅投奔赵国。
骑劫好大喜功,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即墨军民见状,无不痛心疾首,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熏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熏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齐缗王三十六年,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于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十个通道狂奔燕营,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随后,迎法章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正式即位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
田单在国破城危的极端不利态势下,长期坚守孤城,积极创造反攻条件,巧妙运用“火牛阵”,实施夜间奇袭,成为中国古代战史上以弱胜强的出色战例。宋朝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写《咏田单》一诗,诗曰:“缗王万乘齐,走死区区燕。田单一即墨,扫敌如风旋。舞鸟怪不测,腾牛怒无前。飘摇乐毅去,磊坷功名传。掘葬与劓降,论乃愧儒先。深诚可奋士,王蠋岂非贤。”田单火牛阵被美国西点军校教科书收录。
五、清初江北第一文字狱案—黄培文字狱
清康熙年间,在即墨发生了一起文字狱案,这起案件的主角就是明兵部尚书黄嘉善嫡孙黄培。
黄培(—年),字孟坚,号封岳,荫官生。16岁入朝班,官至钦差提督街道、锦衣卫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人称“黄大金吾”,极受明廷器重。黄培性格刚正、敢于直谏,在任时,曾设法救护忠臣黄道周、熊开元、姜埰等人。明崇祯十七年(年)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的义军兵临京畿,黄培想以身殉明,但因其母灵柩尚在京城,因而不能立行。黄培原配夫人为即墨蓝氏蓝再茂之女,因产病早卒,崇祯皇帝赠宫女安氏为副室,生黄贞明,时六虚岁。黄培先使安氏自缢后,携子投鹫峰寺为僧,寻机护母灵柩于十一月回到即墨。葬母后,他将儿子托付给其三叔父黄宗庠,准备自尽。经其叔父再三开导,打消殉节念头,但仍蓄发留须,不着清服,在忧郁悲愤中度日。
顺治四年(年)即墨县令周铨借机对他敲诈,向黄培索银五百两,遭黄培拒绝。便以违抗清朝服制的罪名将黄培逮捕,解送省按察使司。经族人多方疏通,始获释。此后,黄培更加抑郁孤寂,终日闭户独坐。顺治九年(年),黄培二姐夫宋继澄客居即墨,与黄、蓝诸姓文人结为诗社,黄培也加入其中,饮酒赋诗,消遣岁月,其诗文带有明显的怀明蔑清情绪。从顺治元年到康熙元年(年—年),他共作诗余首,略加删改,收录首,命名为《含章馆诗集》,于康熙元年(年)刻印成册,分赠亲友,从而埋下了祸根。
康熙四年(年)春,黄培的从内弟蓝溥因其子与黄培之子黄贞明同窗反目,迁怒于黄培,便摘录《含章馆诗集》中怀明反清诗句,控告于县衙。蓝溥本意为了出气,但此事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终被姜元衡所利用。姜元衡祖籍莱阳,其祖父幼时因家贫流落即墨,被时为秀才的黄嘉善收养,成年后取名黄宽,黄家为其娶妻,继而供其子读书并入庠。黄宽之孙黄元衡也由黄家供读,于顺治五年(年)中进士。
姜元衡中进士后,背着黄家恢复了姜姓。黄培对姜元衡依附清廷、背主复姓等行为极为不满,并几次当众对其进行侮辱。姜元衡虽世受黄家恩养,但因对黄家积怨太深,因而在蓝、黄案件一波三折之时,于康熙五年(年)六月罗列黄培十大罪状将其控告到山东督抚署。此案系“叛逆要案”,一直受制于清廷。康熙七年(年)以山东巡抚为首的会审团对黄培文字狱案进行了最后一次会审,于康熙八年三月十六日将审理意见具奏清廷。
此案历经4年之久,案情曲折、复杂,受牵连的人达名之多,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也牵连在内。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涉案人员均不同程度地给予免议或轻微处罚。惟黄培“因系明朝世宦,隐怀反抗本朝之心,刊刻逆书,已属不法,吟咏诗句,尤见狂悖,且宽袍大袖,延用前朝服制,蓄发留须,故违当朝法令,大逆不敬,应按隐叛诽谤之罪处置,但律无正文,无从援引,谨按他律比附,定拟绞罪。”山东提刑按察使司的这一判决意见,得到了清廷批准。康熙八年(年)四月初一日,黄培在济南就刑。就刑前,他从容吟诗,谈笑自若,自以为死得其所。
黄培遇难后,其子黄贞明将灵柩运回即墨葬于即墨城南水清沟,其副室刘氏于墓旁自缢以殉,其子黄贞明入崂山深居不出(隐居于惜福镇北纸房村东,今为黄家营村),其女年方及笄,矢志不嫁,携父画像至崂山潮海院出家为尼。
六、清代四大冤案之一—李毓昌冤案(淮安奇案)
清代嘉庆年间,江苏省山阳县发生了一起因查赈而遇害的特大命案———李毓昌命案。此案因案情复杂、审理周折、涉及面广、人犯众多而轰动朝野、震撼清廷,就连嘉庆皇帝都亲书《悯忠诗》,以对李毓昌之褒扬,被称为清代四大冤案之一。
李毓昌,字皋言,号荣轩,李士玿长子。即墨城阁里村人。自幼勤奋好学且品行端正,尝以品学兼优闻名乡里。清乾隆五十九年年中举人,嘉庆十三年(年)考中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江苏抚署候缺。是年,适逢江苏泗淮地区遭水灾,而淮安府的山阳县尤为严重,嘉庆皇帝特颁诏拨银以赈济山阳黎民。赈银下拨后,江苏抚署又旋即委派候补知县李毓昌等11人为查赈大员前往山阳查赈。
山阳县是淮安知府所在地,知县王伸汉对于朝廷所拨之银,大肆克扣,中饱私囊,对上行贿,山阳百姓怨声载道。李毓昌一行查赈大员来到山阳,王伸汉恐吞赈之事败露,即动用赈银逐个贿赂查赈人等。李毓昌执意不受,并严辞相劝。他率人赴乡间民户造册,勘验受灾程度及有无漏赈和冒领现象,其公正廉明无懈可击,当地百姓称其为“李青天”。至十月,将所查出的王伸汉贪赃枉法、克扣赈银之事俱清册欲上报淮安知府。
王伸汉探知后大为震惊,怕贪赃枉法之事败露,贿赂李毓昌仆人李祥、顾祥、马连升毒杀李毓昌并伪造其自杀身亡。淮安知府王毂早已收到王伸汉贿银,情知内有蹊跷,也只好以悬梁自尽草草结案。
李毓昌灵柩运抵家乡,其遗孀林氏在遗物中发现一件带血迹的皮马褂,心中大疑,遂决定召集宗族长者开棺验尸。开棺后,发现毓昌系被害而死。恰在此时,李毓昌当年之批师、时任安徽巡抚的初彭龄闻毓昌卒,前往探视,李泰清遂将毓昌山阳查赈、数月内遇害、开棺验尸等事对其详述一遍。初彭龄为其写了诉状。李泰清到北京都察院告状,都察院认为此乃谋害朝廷命官的大案,遂将李毓昌命案上呈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接了诉状后,亲自批阅,并立即下了两道圣谕:一是命山东巡抚吉纶立即组织公正干练大员“提棺验尸”;二是责成两江总督铁保及江苏巡抚汪日章将原报案卷及涉案人犯火速解京候审,并在谕旨中严厉强调:“若不细心查究,致凶手漏网,朕断不容汝辈无能之督抚,惟执法重惩,决不轻恕!”山东巡抚吉纶奉旨后,立即调集九名省、府、州县要员为监验官,进行蒸骨验尸,检验结果确系毒杀。
验尸情况呈达朝廷后,嘉庆皇帝闻奏,即命军机大臣仪亲王坐镇督办,并由刑部、吏部、礼部及都察院一起负责查处,严防舞弊。自七月初三日,全部人犯陆续解到京师。经分别过堂和当堂对质,各案犯均低头认罪,终使命案得以了结。此案之涉案人犯,上至两江总督,下至奴仆家人,共达20多人,皆一一发落。
嘉庆皇帝亲谕褒赏:李毓昌,追封为知府衔,按四品官例给予赐恤及厚葬;加封其胞叔泰清为武举人(本为武生员);毓昌无子,为继承其香火,恩准将其侄希佐过继为嗣,并加恩赏为举人,以示奖忠之意;嘉庆皇帝赐《悯忠诗》五排三十韵,修御制悯忠诗碑楼以褒节。李毓昌著有《树滋堂文集》,祀乡贤。
七、引发戊戌变法的导火索—黄象毂上书
黄象毂,字子轲,光绪十一年(年)拔贡,光绪十四年举人,光绪二十四年大挑二等,候选教谕。生于即墨城里葆光堂。
年1月22日,驻胶澳的德军百余人突然窜入即墨县城,驻扎于文庙和西关诸商铺内。强迫知县交出地丁册籍和地方志书,纵兵在城中大肆劫掠,逼迫知县处死居民李象凤,并将即墨城文庙中的孔子像四肢损坏,将先贤仲子像挖去双目。知县朱衣绣只将李象凤杀死德兵一事据实上禀,而对德兵毁圣像一事却匿而不报。
是年春,恰逢戊戌科会试,各省举人云集北京。4月22日,即墨举人黄象毂串联山东举人人,联名上书都察院《据实陈明,恳请代奏折》,告发德兵毁即墨文庙圣像事。同时,赴京会试的孔孟后裔孔广謇、孟昭武等17人闻知后,亦联名上书《为残毁圣像,任意作践,公恳据情代奏折》上陈都察院。都察院连接两份上书,认为关系重大,即将上书呈送光绪皇帝,一时间,京都舆论哗然。
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前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借此机会,向参加会试的所有举人散发了一封言辞激昂的公开信,鼓动各省举人联合行动,维护孔教尊严,以挽救中国之危亡。5月3日,名福建举人首先响应,并联名向清廷递交了《为圣像被毁,圣教可忧,请饬总理衙门责问德人公呈》。继之,湖北举人人、湖南举人43人、江苏松江府举人31人、江苏省举人人、广西等举人都联名上书清廷。5月13日,翰林院、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及国子监、光禄寺、都察院的官吏人也联合上了《德人残毁文庙圣像,请旨严行责问,以保圣像而杜隐患》的公呈。自黄象毂等上书开始,20多天,先后在上书中签名的会试之举人、朝廷之大员多达余人次之多,其影响迅速扩大至全国,成为戊戌维新变法先声。清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向德国交涉,着驻胶澳之德军首领向我方赔礼道歉。即墨知县朱衣绣也因对此事匿而不报被革职。即墨文庙圣像被毁案实为不了了之。
黄象毂等人奏折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事又载《清史稿·德案本纪》、《即墨县志·大事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