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挺拔的白杨,清雅幽静的老校区,古建筑上春绿冬红的常春藤……触目所及,无不让人感受到这所学校悠远的历史延伸,以及那种走过沧桑的智者的沉静。
这就是即墨一中。亩的校园,没有奢华的建筑,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空间都略显仓促。但是小空间、小排场里彰显的大视野、大见识,濡养了一中人特有的从容心态、教育梦想。这里的每一寸空间、每一片绿叶都镶嵌着荣誉,倾注着心血,使它绝不因空间的狭小与局促而有丝毫逊色。
这是一个容易让人热血沸腾的地方,每一个故事都汇聚着爱的光辉,演绎着教育的真谛。当姜玉华老师抛下上小学的女儿,远赴物质贫乏、信息闭塞的贵州紫云县民族高中支教的时候,一中人的教育情怀昭然可见。她克服水土不服、饮食不适的困难,倾注母亲般的心血,跟孩子聊山外的世界、人生梦想;设置师生互动课堂,采用设疑、提问、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临走之前学生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送给她,一份贵州小特产,一张合影,或是一本书......有个男生跟她说:“老师,高考我要报考青岛的大学,去找你。”景真,情真,令人动容。半年的支教工作让她得到了紫云民中干部师生和紫云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被评为紫云县优秀支教教师。这就是一中人的教育胸襟,不计个人得失,不苟且,有担当,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地方都是教育的根据地。
姜玉华老师作为即墨市年支教队中的一员,远赴贵州紫云县民族高级中学支教。
当林振亚老师利用暑假时间遍访班中每一个学生的家长,一中人的教育情怀昭然可见。面对有情感、会思考、知善恶的每一个年轻纯稚的笑脸,她就像个知心朋友,俯下身子倾听与交流,与学生达成感情的共识。谈话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分数”和“名次”,更多的是青春期的心理和成长。她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及时发现、解决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使孩子们少走了弯路。从业两年,她已成为校内名人。这就是一中人的教育风尚,懂得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当董继良老师为解决班里很多学生因腮腺炎而影响学习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病因与解决方法,把自己整成半个大夫的时候,当吴德俊老师充分考虑学生意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男女、身高等因素编排座位,为每个学生营造对学习有帮助、纪律有约束的环境的时候……你会真正明白“身正为师”的意义。
这就是一中情怀,他们甘为介儒,甘于奉献;不苟且,不狭隘;有远见,有担当。他们尊重学生个性,遵守教育规律,顺势利导,以培养健全人格引领学生的梦想。他们是小老师,也是教育的大行家。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引领、成就着学生的未来,也赋予了一中沉甸甸的分量……
一中从来不缺爱的教育者,不缺教育梦想纯粹的老师。他们用爱搭起一中教育的命脉,然后放眼量取教育的最佳途径,不沉默于昔说成议,“为每一个学生积蓄成才的力量”是他们旗帜鲜明的主张。是的,他们当然追求优异的教育成绩,但是这绝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他们要给每一个学生一个起点,让他们可以撬动成功的人生。
他们以培育英才为胜业。“即墨一中要培养孩子领袖气质和领导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一中走出的每一个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成为有责任担当、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领军人物,都应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校的教育教学,既指导学习,又指导生活,让学生终生受用。这是一中人的大见识、大视野,是百年教育沉淀出的精粹,因而他们不功利,有自信,坚持精神风化,孜孜以教,成就大教育情怀。
明德修身是一中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学生一进校门,学校就进行“修道德、修文化、修心理、修审美”等系统的主题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和美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增强成长、发展动力。这些活动增加了管理张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尤为推行图书漂流活动,充实图书馆,开设教室图书角,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倡导学生读经典,读名著,进行心灵洗礼,健康思考,阳光成长。
同时,一中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让“姚明去打篮球”“潘长江去演小品”,当然也让“钱学森去研究物理”,为每一个学生量身打造成长途径,教育教学取得丰硕成果。年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录取人数和录取层次稳步攀升,姚乃鹏考取北京大学,傅尧考取全球排名第三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余人被、高校录取,艺术、体育特长生全部一本双达线,3人分别考取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交通大学。3个课改实验班所有学生全部达一本线,其中理科实验班高三16、17班学生全部达分以上,平均超出一本线多分。高考录取人数和录取率连续五年在青岛、山东省高中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运动队再次夺得青岛市田径运动会单校成绩第一名,排球队、足球队、田径队、中长跑队、健美操队在国家、省、市比赛中屡创佳绩。
姚乃鹏以分的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
卓越的人力资源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锻造有教育情怀、有职业操守、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的干部教师队伍,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一直是即墨一中建设和管理的永恒主题。学校实施“智慧教师、书香校园”行动计划,建立教师书吧,举办读书节、读书沙龙,每年设专项资金为教师订阅学术期刊、著作,推动全校性“图书漂流”,鼓励青年教师读教育名著,写教育心得,提高教书育人能力。读书、思考、实践已成为一中教师的生活方式,队伍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为教育教学质量和高考成绩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提高队伍文化素养的同时,学校探索实施教师发展促进工程、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成立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坚持发挥名师模范带头作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老教师甘为人梯,新教师不落人后,队伍专业化素养提升迅速讶人耳目。为了让新老师能迅速融入集体,老教师不思维固化,学校开创设置集体培训、校本培训、专家讲座、教学研讨等学习研修平台,给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在教学中生成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让每一位老师保持教育激情和活力。基本素质竞赛、汇报课、过关课、示范课、公开课、研讨课等,为每一个老师展示自我、除掉固陋、争取优秀提供了可能。在这里,老师们的教育心态是开放的,欢迎找缺点,欢迎提建议,欢迎真心交流。这里的每一项活动都有确定的教育指向,都洋溢着教育热情,这是一片精神的沃土,在三尺教坛之上播种理想与智慧,不问寒暑,勤心耕耘,不求闻达。
黄艳艳老师获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比赛一等第一名。
当然,学校并不闭目塞听,闭门造车。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是一中人的共识。学校每年外出学习、培训、参加教研活动和学术会议的干部教师达0余人次。面对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一中人积极应对,出门看名校,问名家,研名径,是近年突出的教学气候。
一年来,学校有14人被评为山东省、青岛市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5人被确定为青岛市学科带头人,4人入选首批青岛市名校长工作室、青岛市名师工作室,王崇国被评为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山东省优秀校长、全国科普先进校长,4人在全国、山东省教学比赛中获奖。
青岛市高中选课走班调研座谈会在即墨一中举行。
尽管一中教育枝叶婆娑,但它依然是沉静的,不对外宣讲,不倚老卖老,在最细密的皱纹里绽放清晰的笑容,用成绩无声地注释着一切。
年暑假“青青义教”活动。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书香校园,安静、和谐、开放、创新,不怕比赛,不丢尊严。自信、从容、竞争的精神一直在悠悠滋长,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总编/万太飞
副总编/李崇虎杨明涛
责任科长/于正阳
编辑/展晓峰
技术总监/郭成江
信息联系方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