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花钱……
明万历十八年,即公元年夏季的某一天,天空万里无云,骄阳似火,地上没风,非常闷热。即墨城南孙家官庄村外的官道上,一个过路的朝廷军官,正在一个西瓜摊儿前狼吞虎咽地啃西瓜。
军官啃完西瓜,擦边擦把嘴转身要走,那卖西瓜的老汉连忙拦住提醒说:太君,你是不是忘了付钱?
那军官就一回头,一咧嘴,一掐腰:付钱?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花钱,啃你几个烂西瓜在要花钱?跟我要钱,我看你是皮紧了是吧!说罢,反手就抽了卖瓜老头一马鞭子。
见军官欺负一个老实巴交的卖瓜老头儿,旁边路过的一个小伙子赶忙过来劝解:军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你怎么吃西瓜不给钱还打人?
军官冷笑一声:老子是大明帝国军人,少给老子讲什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老子在前线抗日,到你们即墨地儿不但不唱个柳腔戏儿来慰问慰问,还跟我要西瓜钱?你小子不服是吧,过来蹲下,给爷当上马石!爷我昨夜抗日抗了一晚上把腰闪了,上不去马了!
为使那卖瓜乡邻免遭欺辱,那大小伙子只好替人家受欺辱,蹲下当了那军官的一次上马石。军官扬长而去……
屈辱的大小伙子站起来,心中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为国效力,首先要治治这帮欺负老百姓的兵痞!
——这个十八岁的大小伙子,叫孙绳武,是即墨城南孙家官庄当地人。就是从这一天起,孙绳武开始了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到大明帝国五省军前监纪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要为国效力,首先要读书识字。十八岁的乡间少年孙绳武一边侍弄庄稼种田,一边发奋读书。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烈日酷暑,总是风雨无阻,去城北求学。
——列位看官想想,一个十八岁的大青年,每天从城南孙家官庄穿越即墨城,跑到市北实验三小去当插班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精神啊!
孙绳武奋发求学的上进心首先感动了他姥爷。绳武的姥爷可不是一般人,那是大明帝国嘉靖年间被朝廷表彰过的“江北清廉第一”、江苏沛县县令杨盐杨县长。杨盐作为即墨杨氏代表人物之一,此时已经退休在家。见孙绳武虽然读书晚,天赋也不算高,却有种超乎常人的韧劲儿。于是让他住到姥姥门上,跟随他的第三个儿子杨兆凤读书。
即墨杨家虽然故事不是很多,但杨家总给我一种很特别的印象。周矜、黄嗤、蓝架子、杨滋味。杨家人难道仅仅是人品好,谈吐文明吗?我想不是的。杨家杨良臣杨盐父子都没考上进士,却父子双双以举人底子做了县令,并且干的都很好,都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为什么?说明杨家人的学问侧重于经世致用,杨家人有干实事的学问和本事。明末清初的杨家,还有个人叫杨万晓,这个人口碑不怎么样,但学问绝对不是吹的。同治版《即墨县志》收录了杨万晓一篇一万多字的文章“星野通义”。哪位老兄不服杨家人的学问,不妨找来这篇文章读读。
杨盐的书法
杨盐的三儿子杨兆凤是个奇人杂家,不但读书过目不忘,并且天文地理诸子百家什么书都看。在杨兆凤的指导下,孙绳武开始系统学习诸子百家经典,不但学问精进,考试也开窍了。不久,便考进县学成了享受教育补贴的秀才。
后来由于孙家连连遭遇不幸,孙家不得不搬到城西楼子疃去住,孙绳武不得不开始行走江湖,做生意养家糊口。就是这样的状况之下,孙绳武依旧没有放弃学习。哪怕是骑在驴背上,住在客栈里,蹲在马桶上,孙绳武依旧手不释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苦难磨练人,也成就人。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孙绳武不但把家庭经营得非常和睦,也长了一肚子真才实学。
在重农抑商的时代,上有老小有小,仅靠孙绳武在外奔走贩卖,养活孙家一大家子谈何容易。因此一直到孙绳武的父亲去世,领国家教育补贴二十多年、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孙绳武也没有实现自己为国家效力的理想。科举之路的艰难几乎和“即墨第一牛人”、考进士考了二十七年的蓝田的有一拼了。
但是且慢,人家蓝田不管怎么说后来还考了个全国第一,进士出身。而孙绳武不但没参加过殿试,以贡生身份七次参加公务员考试都没考上。最后,只能依照朝廷惯例,补了一个周至县县丞,也就是陕西周至县副县长。从政的起点,似乎随定了姥娘门儿。而这一年,孙绳武已经五十三岁了。
当时的周至县一把手叫张襄海,是个进士出身的小年轻。张县长对这个年高博学的老县丞很尊重。孙绳武升任第二天,就召集僚属同事,设宴为孙绳武接风。
接风宴上,孙绳武虽说刚进单位,毕竟久历江湖见多识广,聊个天儿吹个牛扯个淡,举止谈吐很叫小张县长和同事们敬佩。
没想到开鱼的时候,孙绳武闹了笑话。
浇上糖醋汁就是“糖醋鲤鱼”的木头鱼
孙绳武见席间有条鱼始终没人动筷子,以为那地方也像咱们即墨酒桌上这么多说处,就招呼大家一块儿开鱼,不料竹筷一戳,才发现那条鱼居然是木头雕刻的!
小张县长连忙解释说,西北内陆贫瘠,不说普通百姓,官宦之家也常年吃不到鱼。而为了对孙副县长半百之年投身大西北建设表示敬佩,无鱼又不成席,只好雕木为鱼充充数儿。
孙绳武有多年的生意经,马上说这个事儿我来办,我请大西北的父老乡亲们吃上鱼!
于是,孙绳武便修书回乡,让亲友召集鱼贩,到即墨东部沿海大量收购干干鱼往西北贩卖。那时候国家垄断食盐,中国西北盐税极重,普通百姓们常常连盐都吃不起。而如今孙副县长一来,老百姓不但偶尔能吃到咸鱼,连买盐都省了。仅这一件事儿,孙绳武就在周至县打开局面。领导赏识,同僚敬重,百姓拥戴,亲友发财,皆大欢喜。
今陕西周至老县城村
两个月后,县长张襄海大概被咱即墨的小干干鱼儿齁踢蹬了,托个门路调走了。新县长迟迟不到任,同僚及周至百姓便推举孙绳武代理县长。孙代县长行走江湖多年,调解民间纠纷,抓民生建设,那还不是轻车熟路?时间不长,周至县各项工作大为改观,老百姓的日子很快也有了起色。
周至县因为土地贫瘠,每年皇粮国税征收都很困难,老百姓历年积欠了上级政府很多三提五统。孙绳武就亲自出面,跑到上级政府去反复陈辩:周至这地方情况领导们都知道,每年新的钱粮都收不上来,往年的怎么可能收上来?与其这样欠债的讨债的都累,不如咱们把账平了都轻松……上级政府考虑到周至的实际情况,只好同意了孙代理县长的建议,免除了周至的往年积欠钱粮。消息传开,百姓们欢欣鼓舞,纷纷涌上街头歌唱:周至的天是明朗的天,周至的人民好喜欢……
人民喜欢了领导好当了,新县长自然也就欢喜了。一个月后,周至新县令到任。百姓们纷纷为孙绳武鸣不平,甚至有上访闹事儿的趋势,陕西省长陈国事一看,赶紧下个调令,把孙绳武调离周至,让他到兴平县继续去代理县长。
陕西省长这是标准的插拔即墨老实人。因为兴平县不但社会矛盾风复杂,并且已经多年没有人愿意去干县长了。
今陕西兴平市马嵬驿民俗村
更为严重的是,兴平县城外到处闹灾荒,乡村饥民遍野,土匪流寇遍地。全县的有钱人不敢在乡下住,纷纷涌进县城。巨大的贫富差距,庞大的饥民群体,复杂的社会矛盾,随时可能酿成突发性事件。
当务之急,是要赈济饥民,消除社会矛盾。兴平县政府没钱,向朝廷申请赈灾钱粮,作为一个代理县长来说很不现实。于是孙绳武就想出一个熊办法,让士绅富户们放血。
大家也都看到了。本县这么多人都快饿死了。他们为了不被饿死,就会当土匪去抢劫,当土匪抢劫,首先抢的就是你们这些有钱人,你们总不能一辈子在城里趴窝吧。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有人饿死,避免有人当土匪。所以,你们要以慈善的心,奉献出你们慷慨的钱和粮食……怎么,不愿意?要本领导保护你们?本县长不过是个代理县长,我可不替你们背黑锅挡子弹。要不这样吧,我和你们一样,大家一块儿同舟共济,出点儿血救济救济老百姓?我先捐献十两银子!
就这样,孙绳武很快募集到三百六十两银子的赈灾款,在全县各地设立粥蓬十五处,散米舍粥两个多月。兴平城乡一触即发的危机局面得到缓解,人心渐渐安定了。
人心安定了,孙代理县长就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表彰捐款赈灾的富商大户,给他们发奖状戴红花儿。富商大户们的荣誉感被挑逗起来了,孙绳武又趁热打铁:百姓们刚解除饥馑,社会刚刚安定,老板们是可以放心继续挣钱了,可老百姓毕竟没有钱,稍增加负担,恐怕社会又要不安定。我看,本县今年的“边饷”、“辽饷”,就不必麻烦穷苦百姓了吧。各位都是本代县长表彰的道德模范,感动兴平好人,大家就各自出心,怎么样啊?
就这样恩威并用,孙绳武不但解除了灾民们的饥馑,切断了地方乱源,还使贫民“边饷”、“辽饷”免征,极大减轻了贫民百姓的负担。从士绅豪族到上级领导,也赞叹孙代县长是个能干事儿的好干部,需要加大工作量增强工作压力,往更加抗造、抗挫月牌培养。就让他去署理安化附郭吧!
于是,孙绳武再度被调动工作,接受陕西官场的全方位培养……
(未完待续)
三逸狂客,山东即墨人。作家。出版有《坐堂追饷》、《铁血顺风号》、《烟火孤城》、《我的野蛮同桌》。
目前代表作:《双车错》、《洪门令》、《瞒天过海》、《坐上火车走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