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底蕴,来自于它不平凡的成长过程,来自于它对教育梦想的执着追求,来自于它在变迁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在即墨教育发展史上,对于萃英书院、五七大学、胜利街小学这些略带古色的名字我们也许并不陌生,它们可以说是即墨各类学校中的“老字号”。今天,即墨一中、一职中专、二十八中等已成为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校,是代表即墨教育发展成就的一面面鲜亮旗帜。然而,从初诞到今朝,这些学校经历了怎样的迁沿历程?伫立时空的近端,回首一段段尘封的往事,或许,我们会对即墨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墨一中校门口)
--即墨市第一中学--
即墨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私立萃英书院。
年(清光绪三十年),德国柏林基督教会牧师邵约翰、齐明德在城南花园村德国教会礼堂创建私立萃英书院。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萃英书院被迫停办。
年,德国将青岛的柏林教会转让给美国同宗教会——鲁东信义会,德籍牧师马维立受信义会指派,在华人刘德清协助下,在萃英书院的基础上创办私立萃英初级中学,仍沿用“萃英”校名。年春招收第一届学生。
年,德国教会在青岛创办的爱道院女子小学迁来即墨。年,鲁东信义会指派美籍教士宋伯琼与华人王杰臣,在其基础上创办私立坤德女子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原即墨城东门里考院北头。是年秋,鲁东信义会设在青岛的信义女子中学迁来即墨,与私立坤德女子初级中学合并,年更名为私立鲁东女子初级中学。
年秋,鲁东信义会将私立萃英初级中学、私立鲁东女子初级中学合并,更名为即墨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仍为男、女二部,各在原校址上课。年,学校迁至即墨城关胡家村南校址(通称“南楼”,今即墨一中校址)。年呈报立案,年获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
年抗日战争爆发,私立信义初级中学奉命停办。信义会为了据守教会基地,推行教义,培植信徒,笼络人心,以救济教育失学青年为名,于年办起私立信义初级中学补习班。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电令即时封锁英美及与英美有关系各国之私立或团体设立之学校。12月8日,驻即墨日军守备队宪兵队秘密派人将私立信义初级中学补习班及其附属小学查封,美籍校长李明华及美国传教士万克礼、谷慕灵等人被送往潍县集中营,全体教职员及学生被监视,校址被日军占领。年1月,教员9人、职员夫役3人、学生人全部并入日伪青岛特别市市立即墨区初级中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年2月,私立信义初级中学复校。
即墨一中81级5班学生毕业师生合影留念(年)
年11月,遵照山东省政府(36)府教甲字第号训令,删去“私立”之上所冠地名,即墨县私立信义初级中学遂改为“私立信义初级中学”。后为避免学校重名混淆,按民国教育部号电令,在“私立”二字之下加学校所在地名,私立信义初级中学又改为“私立即墨信义初级中学。年秋,增设高中部,招收学生两个班80人。
年5月26日,即墨城解放,学校从此断绝了与教会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私立信义初级中学归胶东区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教育科直接领导。年2月改为即墨私立信义中学。
年7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胶州专员公署接管即墨私立信义中学,更名为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设在南城阳的山东省即墨中学同时改称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年确定为山东省重点中学。
年4月,因即墨第一中学驻地城阳划归青岛市,即墨第二中学更名为山东省即墨中学。
年7月,学校更名为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年至年归烟台专署和即墨县共同领导。
年3月,即墨县革命委员会将山东省即墨第一中学改为即墨县五七红校,主要承担师资培训任务。
年9月,中共即墨县委决定撤销即墨县五七红校,设立即墨县第一中学。年7月定为即墨县重点中学。
年,即墨撤县设市,学校改名为即墨市第一中学,至今。
即墨二中校貌
--即墨市第二中学--
即墨市第二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年的山东省即东中学。
年9月,即东县在金口港遗址金口村建立第一所中学——山东省即东中学,隶属山东省领导,胶州专署管理。建校初期有教职工25人,招收初一新生人。
年夏,即东中学由金口迁至即东县政府驻地——店集,招收初三年级4个班,成为一所三个年级齐全的初级中学。
年即墨、即东两县合并,学校更名为山东省即墨第二中学。年招收高中一年级4个班,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完全中学,隶属即墨县领导。至年,有高中12个班,初中12个班,学生人,教职工76人。
年,高中一级学生人毕业,其中40人升入高等学校。
年,学校调整为高中班6个,学生人;初中班10个,学生人。
“文革”初期,即墨第二中学未招生。
即墨二中届毕业生合影
年7月,即墨县革委会决定以地名校,学校改由县、社双重领导,即墨第二中学遂更名为即墨县店集中学,不再招收初中班,成为一所高级中学。
年7月,即墨县店集中学被确定为县重点中学,隶属县直接领导,改称即墨县第二中学。年增招4个初中班。
年,即墨县第二中学被确定为青岛市重点中学。
年,学校停招初中班,只招收高中班。
年即墨撤县设市,学校更名为即墨市第二中学。
年,学校整体迁至新建的萃英中学。原即墨市第五中学师生迁入二中。
巴西代表团到一职中专老校考察(年)
--即墨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即墨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前身是即墨县五七大学。
年8月,即墨县五七大学成立,校址位于瓦戈庄公社姜家坡林场。
年3月,即墨县五七大学更名为即墨县农业技术学校。11月改为即墨县农业技术中学,隶属县教育局领导。
年11月,即墨县农业技术中学更名为即墨县第一农业技术中学。
年,根据山东省教育厅通知及青岛市教育局批复,学校更名为即墨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年即墨撤县设市,学校更名为即墨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年6月,学校整体由段泊岚迁到现校址——即墨市文化路68号。
年,学校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重点职业高中(中专)。
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年通过教育部复评,再次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年,即墨市第一职业中专成为中央财政立项支持建设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原二十八中校门(上世纪八十年代)
--即墨市第二十八中学--
年,即墨一中停止招收初中学生。是年8月,根据县革委文教办公室文件精神,坊子街小学在两个六年级班的基础上设两个初中班,有76名学生,6名教师。这是学校招收的第一届初中学生,在当时叫做小学戴初中“帽”。
年5月,《人民日报》刊发《农村中小学大纲》,提出中学由社办或大队联办。即墨县遂将原有的完全小学及农业中学改办成大队联办初中。8月,城关公社的坊子街、大同、庄头、西北关、石河头5个村庄联合,在坊子街小学的基础上成立坊子街联办中学,简称坊子街联中,隶属即墨县城关公社教育组领导,分小学部和初中部。
年秋,即墨县教育局拨款60余万元,在坊子街西、横河岸畔征地30亩建设新校。年8月,学校迁至新校址(烟青路5号丙,现实验二小南部区域),有12个教学班,学生人,教师36人。
年8月,即墨县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坊子街联中、胜利街小学、坊子街小学改为公办学校的批示》,坊子街联中更名为即墨县第二十八中学,隶属县教育局领导,为公办县示范性初级中学。
年,即墨县政府投资万元,在蓝鳌路号新建校舍。年8月,学校迁至新校(现实验二小北部区域)。
年即墨撤县建市,学校更名为即墨市第二十八中学。
年3月,二十八中被授予“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2年,即墨市政府投资万元,在城区西南部嵩山二路建设占地亩的二十八中新校。
3年8月,新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原校舍移交实验二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