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 即墨历史上的第六位进士——王
即墨《王氏族谱》
明代中期,即墨人,即墨历史上的第六位进士。
王伟,字士元。生活的年代应当是明成化、宏治、正德、嘉靖这段时间,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史料记载的不一致,明代万历版《即墨志》载王伟,王佐的儿子,看乾隆版《即墨县志》也是这样记载,而同治版《即墨县志》载,王伟,王矶的儿子,进一步查王佐、王矶这两个人即墨史料都有记载,这样就要求对王佐和王矶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才能得出结论。
王伟在各类史料上的记载,虽然不多,但是还是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年王伟考中进士,年是宏治十八年,历史上宏治和弘治实际是一个朝代,到清朝的乾隆朝,改弘治为宏治,缘由是要避乾隆帝的名字当中的弘字。弘治这个皇帝,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明代历史上最好的皇帝,终其一生只娶了一个妻子,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唯一的,正由于这样,后代不旺,儿子朱厚照只会顽耍,也没有给弘治皇帝留下第三代,弘治皇帝在政治上十分开明,广开言路,能够听取来自基层的意见,上天也保佑这个明君,在他执政的10八年,也是年年风调雨顺。
即墨历史上的第五位进士蓝章于成化2十年,即年中得进士,时隔2十年即年王伟又成为即墨第六位进士,只能说明15世纪到16世纪交接这一段时间,即墨地区的文化逐步走向繁华。
万历版和乾隆版《即墨县志》既然说王伟是王佐的儿子,那末就得先研究一下王佐的情况,年的《即墨古今》一二期合刊发表了现居淄博的即墨籍文史专家王延伟的一篇文章,文章中主要介绍即墨先贤、音乐家王邦直的情况,这篇文章中提到王佐、王镐、王邦直,是王延伟本人这一支的6、7、八世祖,依照万历版和乾隆版县志的说法,王伟是王佐的儿子,那末王伟和王镐应当是亲兄弟,但是王延伟文章中没有1处提到王伟,一个进士出身的人在封建社会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王伟如果是这一支的人物,王延伟不能不提起。王延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的他的先人如王伯举、王佐、王镐、王邦直等,在即墨的万历版、乾隆版、同治版即墨县志都有详细的记载,王伯举,贡生,生活在洪武年间,广东按察使,相当于现在分管司法的广东副省长;王佐,成化年间的举人,做过山西的忻州学正;相当于现在的地区教育局长;王镐,成化、弘治年间人,王邦直的父亲;王邦直生活的年代在嘉靖年间,他做过基层的官吏,一生的主要贡献是用了3十年的时间,写出了1本研究中华音乐的巨著《吕律正声》,这本书后来被编入《4库全书》当中,万历、乾隆、同治三个版本的即墨县志中都记载为王佐立了1座牌坊叫飞云坊,位置在现在的即墨城东关南北道上,嘉靖时这周围住着很多王姓人氏,王延伟还提起他们这一支王氏族人是王吉的后人,既然他这样说,想必有他的道理,固然王延伟说的这些都和万历版、乾隆版、同治版即墨县志对应起来,是一致的。如果王伟能从这一支排除的话,王伟是王矶儿子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王矶的记载较简单,即墨3版县志都在举人篇记载为:王矶,字大器,明代成化4年戊子科举人。鉴于王伟的情况现在只能研究到这个层面,待今后资料丰富以后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研究即墨历史人物,象王伟这种情况由于资料少,研究起来更有兴趣,人只要在世界上生存过,就或多或少留有痕迹,寻觅这些所谓痕迹的进程实际就是一个学习的进程,看起来是研究一个人,实际在研究的进程中要浏览到好多的人和事情,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王伟是这科的三甲贰佰零一名,查属于垫底的后几名,史料记载王伟没有出仕,研究认为有以下几点缘由,1王伟考中进士时,年事已高,外出为官行动不便,2殿试时没有答完卷,这种情况一般安排为派后的名次,3还有一种可能,即便考中进士不出仕,只是向众人证明自己的个人实力,这种情况也很普遍,不管怎样这位即墨先贤还是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考进士的顺序以下:先考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进士就意味着你已经成为天子门生,前程似锦。考中进士只能说明考生智力超凡,出仕以后还有个适应社会的问题,这一关其实比考进士还要难。
史料记载王伟擅字画,但是原迹未见。
即墨《王氏族谱》
治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湖北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