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镇文化遗存将成为未来十年重要的人文资源凸显后发实力
一、概述
金口历史文化悠久,以金口古港为辐射点的金口镇,近三百年来,出了“清廷大员”初彭龄、“理学名家”韩揆文、“齐鲁巨商”李秉和、“武林宗师”韩庆堂、世界著名海洋工程学家侯国本、逻辑学家金守臣等一大批有巨大历史影响的人物,出了多名进士、近二十名举人、名庠生(秀才)、名太学生、名传承儒学的业儒。有北阡遗址、南阡遗址、马坪遗址、演堤遗址等一大批文化遗址,有金口古港、金口天后宫、李秉和庄园等一大批旅游景点,有凤凰古村、南里古村、侯家滩古村、西枣行古村、西河头古村等一大批传统古村落,有孙家沟青岛市委遗址、团埠庄青岛总工会遗址、卧牛山战役纪念地、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等一大批红色遗迹,有地瓜酒制作技艺、金口民间故事、天后宫庙会、杆秤手工制作技艺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金口芹菜、莲阴河生菜、营里土豆、神山埠甜瓜、山汪黄瓜、于庄香油等一大批地方名优特产。
金口镇的文化遗存也可以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在整个即墨地区可谓是首屈一指,具有开发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要充分发挥金口文化遗存的重要作用,要把这些文化遗存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文化遗存和旅游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当下是要对这些文化遗存和优质旅游资源加以挖掘、保护、传承以及待活化,这些优质文化遗存资源,将成为十年后金口镇发展重要的闪光点,将凸显后发实力,保护是当下的主要任务,做好这件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金口文化遗存要从四方面加以研究保护传承待活化
1、北阡遗址概况
北阡遗址位于胶东半岛南岸西部,地处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北50米处的台地之上。北靠玉皇山,远处与莱阳毗邻,南依凤凰山,东距现海岸线约5公里左右。地理坐标为东经°44′9″,北纬36°36′8″,台地最高海拔高度约为9.9米。遗址南北最长处约米,东西宽约米,面积5万余平方米。地表形态北高南低、中部高四周低,形成一个平缓的土丘状隆起,现地表散布大量的陶片、红烧土块及牡蛎壳屑等。在某些历史时期海岸线更加深入内陆,古人取其海利之便,大量食用海贝,故文化堆积中包含丰富的废弃贝壳遗存,学术界以“贝丘遗址”来称呼这类遗址,北阡遗址在此列。也是青岛历史探源工程。
北阡遗址发掘收获发掘意义:7年3月开始,由青岛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即墨市博物馆合作对北阡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北阡遗址目前为止共出土器物余件。从目前所发掘的地层堆积情况看,北阡遗址主要经历了两个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和进入历史时期的西周和春秋阶段,文化遗存丰富。
北阡遗址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证实了六千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青岛地区已有较高发展水平的文明存在。随着对北阡遗址的发掘及其深入的整理与研究,将无疑会破解诸多史学之谜,对进一步揭示胶东半岛的贝丘遗址的文化面貌,对研究这一地区当时的聚落结构、人群组合方式、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性质、环境和海岸线的变迁等重要课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出土了各种贝壳标本,具备贝丘遗址的典型特点。在出土的石器中,磨石、磨盘、磨棒占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各种磨石标本占了最大比例,又是北阡贝丘遗址的另一重要特点。大量的磨石当与遗址中出土的数量众多的骨角器与蚌器的加工有关,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的采集与捕捞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
发现了大量大汶口时期的多人二次葬(捡骨葬),非常集中地展现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特殊埋葬方式,这在胶东半岛地区还属首次,对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葬制、葬俗及社会形态等诸多问题无疑又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出土物体现着沿海地区古老的生存策略。
周代的文化堆积发现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等人工制品外,这些周代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当时此地的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结构、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动态联系、土著文化的变迁。
胶东地区发掘的西周时期贵族墓葬考古资料不多,这次墓葬的发掘,是首次在青岛地区滨海发现西周贵族墓葬。这对研究夷人文化与中原周文化的不断融合过程和西周时期齐、莱等方国历史等都提供了珍贵的考古资料。
北阡遗址的研究和保护以及活化利用
推进北阡人骨研究,探究历史文明,研究古人类的年龄、身高、性别、生存状态、病理现象、遗传基因等方面,探究东夷人的“人体密码”,揭开人类早期的身体特征、健康状况及生存状态等,进一步丰富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考古资料。
制定保护规划,加强开发利用,整合地域文化旅游资源。适时建立北阡遗址博物馆,将青岛历史的文化探源展现给群众;与北阡周围的凤凰村、金口古港等旅游景点共同形成文化旅游圈。
2、金口古港口文化研究要对历史和未来有所交代
古港概况
金口港又名“金家口”、“金家海口”。是明清时期胶东主要港口之一。
明万历《即墨县志》中载:(本县)僻居一隅,与海为邻。即非车毂辐辏之地,绝无商贾往来之踪。可见明万历七年时,即墨沿海一带尚无商贾问津。故金口港开埠时间,大约是在明万历七年(公元)之后。
侯家滩《侯氏族谱》载:侯氏世代灶户,明天启末年,一世祖侯能由棘洪滩迁来金家口海滩,煎盐为业。清乾隆间,金家口随盐业盛而商业亦趋兴旺。
清嘉庆元年金口天后宫《庙田碑记》载:即邑金家口为商船停泊之区,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年)南北客商捐资建造天后圣母行宫。
清光绪二十八年周铭旗所著《即墨县乡土志》载:金家口治东北八十里。凤顶山、万松山护其南,颜武岛诸山护其东,中有小水自西山下引海潮为船浒。咸(丰)同(治)以前,帆樯林立,货物充盈。近被水淤,大船不至。
年上海舆地学社《中华新形势一览图》载:丁字港山岩环绕,港虽不深颇具缭绕之势,乘潮可达金口镇。市街宽敞,店肆栉比,为沿海城市之冠。当烟台未开埠以前,南北贸易,此为枢纽。
年《莱阳县志》载:在昔羊郡市场繁盛,南船北马凡平、掖、栖、招之土产,江浙闵粤之舶品,胥以此为集散地。自海口淤塞,商场移金家口……
年山东工商部《胶东港口概况》载:金口为一古老码头,在前商业繁盛,水路可入船舶沟通海外,陆路为东海各县去青岛必经之路。但因该港容易淤塞,大船因水浅不能靠近码头,终难长期兴盛。
年《中共即墨县委对金口镇商业的调查报告》载:金口基于三百年前烟青未开辟前为沿海巨镇,南北贸易都已此为枢纽,商业繁盛,人口策曾达两万所有,油坊即达户。但自烟青开辟后,贸易突行衰退。
古港兴衰及原因
金口港的兴起首先归功于金家口的地理位置。即墨东北隅濒临黄海,是山东半岛的南海岸,黄海在此内伸,形成一个十分显眼的丁字形的港湾,人称“丁字湾”。丁字湾两岸夹峙,曲折深邃,港湾状如江河,水深浪平,有适当宽度、水深和方便的进港航道;有适当面积、深度的港池、锚地;湾内陆地犬牙交错,两岸相夹,有天然防波堤或便于修建防波堤,形成天然的“避风港”。并且金家口位于胶莱平原的边缘,具有宽阔平坦的地表面积,便于修建码头、仓库、道路及工厂作坊等基础性设施。同时,金家口旁的五龙河为即墨和莱阳的界河,港口活动涉及即墨、莱阳两地,从五龙河可达内地同时有陆路相通,与内地贸易重镇潍县和周村遥相呼应,经济腹地广阔。此外,金家口位于南北海上贸易航道之侧,是一个很好的贸易中转站。
金口港的开埠还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自明朝初年起,青岛滨海倭祸频发,大明帝国颁布了“禁海令”,依赖港航活动的即墨人民失却了靠海的优势。万历朝即墨知县许铤结合当地实际,上书提出在即墨发展沿海通商的建议:淮海之入墨;物不甚轻,货不甚贵,二万之供,不必十万之栗,民财可阜,国赋易完;即万一遇饥荒,有此生路,亦不至于坐毙;此无穷之利也。此番议论,可看作是开僻金家口的先声,为金口港开埠通商提供了政策导向。
此外,巨大的经济潜力也是金口港迅速兴起的重要原因。丁字湾沿岸地区,濒临大海,制盐业发达,是山东半岛重要的产盐区。明清两代,要解决京师的物资供给问题,特别是南粮北运问题,是离不开海运的。随着运河通航能力的下降,海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海运的存在,也使地理位置和港域条件优越的金口港的兴起与发成为历史的必然。
发展与兴盛
金口港到乾隆时期渐次步入了它的鼎盛期。乾嘉时期,金口港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荣景象:蚁舟盈港,商舶辐辏,南客北旅,往来不暇,行商坐贾,肩踵接摩,每天进出港的船只上百只。在近代山东开埠以前,金口港历乾隆、嘉庆、道光等朝,一百余年间,一直是山东半岛上最繁荣的沿海城镇之一。
金口港的港运活动有力地拉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在金口港设置海关,收取税金,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同时,港口是区域间和国际间物资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窗口,海运是金口港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金口也就自然成为“因港而兴”、因商而富的城镇。依托金口港而发家致富的侯姓、李姓、房氏等家族,也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富而学、学而仕”,出了一大批的太学生、武师、朝廷官吏。
此外,金口港的港航活动促进了胶东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与发展,具有商业资本主义的性质,客观上无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金口港的社会生活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海港,手工业作坊、店铺、街道、码头、船只、饭店、茶楼、戏台、妓院、民居、水井、庙宇等等,构成港口内部的独特景观。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显示出一幅繁华的景象。
衰落及原因
金口港衰落于清末,民国时已逐渐废弃。其原因一是新兴的青岛港的竞争,二是港口逐渐淤积,无法满足贸易发展。咸丰八年(公元),英国人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烟台成为通商口岸。清廷设置烟台东海关,专司中外税务。年,东海关在金口、青岛口设分关。因此时青岛口的业务量大增,于是,在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等地设置分卡或代办处。光绪二十三年(公元年),德国人勘察金口与青岛后,决定选择青岛而放弃金口作为侵占目标。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占青岛,青岛辟为商埠。月,清廷在青岛设胶海关,即墨东海关以及其他常关分卡划归胶海关,胶海关已处于“龙头”地位。青岛港的吞吐量急剧增长。随着年胶济铁路的通车,金口港吞吐量愈发萧条。
另外,金口港的兴起得益于丁字湾优越的自然环境。随着金口港自身的发展,这种优势却日益成为了“劣势”。丁字湾曲折深邃,本是停泊避风的良港,由于诸河沿岸植被渐渐被破坏,特别是美洲作物红薯和玉米引进后,对于土地肥力的要求下降,加之人口的迅速增殖,大量的林地、草地和山地被开垦成农田,导致土质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泥沙俱下,涌入湾内,本来港深道窄不易宣泄而又不加疏浚,如此日积月累,码头就日渐淤浅,影响大吨位船舶停靠。年后,连小舢板也要等高潮位时才能进出,金口港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金口港兴起依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迅速崛起,它的兴盛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农民就业和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一度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百姓生活的支柱。然而随着环境的恶化和港区的淤积,金口港无可挽回的走上了衰落。
3、“即东文化”要担当传承,是即墨地区少有的规模较大的红色文化承载地
年抗战胜利后,原即墨县分即墨、即东两县,即东县人民政府设立金口镇,属南海专署即东县。至此,始正式有金口镇之镇级区划。
年3月,即东县金口镇单列为镇,并设立金口区。年,金口镇改属胶州专区即东县。
年11月,即东县划分13区,金口区为即东县第四区,辖金口、风凤山、濒海、东渠、团埠、山汪、胜利、周疃八乡。其时山阴村归第三区,山东村归第六区。年8月,即东县所辖各区复归原地名,第四区复称金口区。
年3月,即东县撤销,原即墨县复归于一改属莱阳专区,金口区随之撤销并入店集区。原区下小乡合并,设立金口乡。原山阴乡、米山乡合并为山东乡,原周疃乡并入南渠乡,东渠乡、团埠乡并入店集乡。年3月,金口乡归辖即墨县新设立之店集办事处。
这一时期的人文遗存如:有孙家沟青岛市委遗址、团埠庄青岛总工会遗址、卧牛山战役纪念地、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等一大批红色遗迹,
中共青岛市委会议旧址
“中共青岛市委会议旧址”位于金口镇孙家沟村,是我市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即墨县志》、《即墨县地名志》和《中共即墨县党史大事记》均有记载。年古历10月15日前后,青岛市委为了便于领导和发动青岛市辖区的革命斗争,避开国民党对我市温泉镇四舍山、莲花山地区的强兵控制,将市委机关由店集迁至金口镇孙家沟村,年底又先后迁往崂山傅家埠和金村,次年3月20日前后又迁回该村。青岛市委在村庄驻扎期间,市委办公室设在该村东西大街南村民刘尚臻的五间草屋内,市委领导时常在这里办公、开会。年12月,为了贯彻华东局的重要指示,青岛市委在此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华东局城工部副部长王见功,青岛市委领导成员王台、宋子成、王建功、王见新等。即墨县委书记李奎生、即墨县委副书记赛风列席了会议。会上,王见新传达了华东局三条重要指示:一是重组青岛市委。王台任代书记,史甄、宋子成、王建功、刘特夫为委员。二是市委原属山东分局领导改归胶东区党委领导。三是市委工作在市内仍要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在郊区要开展反霸肃奸斗争。会议开得很成功,为青岛市的革命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指明了斗争的方向。
4、金口历史人文、自然景观要保持现状原生态
还应当加大对“金口故事”的研究。以发生在金口区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诞生在金口区域的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据,旁及金口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把金口区域的山、海、滩、土、林,做为创作元素,组织创作在全国有影响的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剧、话剧,加强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传承发展民间民俗文化,对传统演艺等进行培植扶持帮助。
侯氏祠堂,为清乾隆年间(-年)建筑,位于即墨市金口镇侯家滩村中心,侯家祠堂情况分析,该祠堂位于侯家滩村中心,独院,座北朝南,正房三间,正房南原有二堂,今已拆除。房内大部分已改造,唯有梁、檩、门及主体等基本保持原来格局。祠堂东西长10.7米,南北宽5.5米,总建筑面积为58.85平方米。
凤凰村民居,为清(年-年)年间建筑,位于即墨市金口镇凤凰村内,凤凰村民居情况分析,凤凰村位于凤凰山北的山坡下,清乾隆、嘉庆时,随着金口古港的繁华兴盛,房氏子弟依托毗邻金口商港的地理优势,经商获得了丰厚的利润,遂广建宅舍,捐官买爵,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明清以来曾出过七品以上的官员28人,太学生46人。在凤凰村中心分布有30余栋传统民居,至今保存完好,砖、石、木混结构,青砖、青瓦,为即墨古代传统民居的代表建筑。
房氏祠堂,为清(年-年)代古建筑,位于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中心,房氏祠堂情况分析,房氏祠堂是即墨市金口镇北阡村房姓所建,为砖石混木结构,院东西长11.1米,南北宽12米,主体建筑东西长11.1米,南北宽5.9米,面积为65.5平方米,占地面积.7平方米。现为村委会办公场所。现内部已重新改造,外部木柱已经改为水混制,房脊、檐头、房屋顶部瓦中心均修复过,东山墙中部微凸。
著名历史人物:初彭龄
初彭龄(公元-),金口海堤人。字绍祖,号颐园。乾隆三十六年召试一等第一,钦赐举人功名。四十五年会试第五,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广东乡试正考官、吏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湖北学政、通政司参议、太仆寺少卿、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通政司通政使、福建学政、兵部左侍郎署云南巡抚、吏部右侍郎、顺天府乡试副考官、刑部右侍郎、左侍郎署贵州巡抚、内阁学士署礼部右侍郎,安徽巡抚提督节制各镇并赏戴花翎、山西巡抚节制提调陕西各镇、工部右侍郎署浙江巡抚、工部左侍郎署江南河道总督、仓场侍郎、兵部尚书衔江苏巡抚、再迁兵部尚书、工部尚书。有清一代,为擢迁任职最多的朝廷大臣,所谓“七省巡抚、三部尚书”。致仕后,赏食半俸、紫禁城骑马、太子少保、赐第京师、授光禄大夫。卒后照尚书例赐恤,生前一切处分悉予开复。
《清史稿》对初彭龄的评价:“甚矣,直臣之不易为也!赤心为国,犯颜批鳞,而人主谅之。苟有排异己市盛名之心,借径梯荣,众矢集焉;况身罹负乘,或加之贪婪乎?魁伦、广兴之所以不得其死也。初彭龄虽亦褊躁,然实政清操,蹶而复起,克保令名,宜哉!”
李秉和以及家族的经商理念概述
李秉和金口周疃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年),卒于清咸丰三年(公元年)之后。字保庵,号春台,例贡生,议叙八品衔,例授文林郎,封奉直大夫,晋赠通奉大夫,例任保康知县。李氏庄园及李氏商业集团创建者,其土地、商铺资产居当时即墨之首。
李秉和家族的经商理念概述
一经商是规则的变通
实际上,通过盐腌猪肉,以贩运猪肉之名,行贩卖私盐之实,多人不敢为而李秉和能为,不惟胆大,实际就是一种规则的变通。明代五省军前监纪、即墨先贤孙绳武曾经为了解决西北缺盐问题,号召乡邻大量往陕西贩运咸鱼,不惟没有受到处分,还受到陕西地方军民拥戴。李秉和以猪肉贩运私盐,同样也是一种规则变通。
二诸事留有余地处处以史为鉴
李秉和从商之前,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经商之后,更是遍读《吕氏春秋》、《货殖列传》,对经商理财有独到见解。天赋高,眼界自然也高,据有作大商的底蕴。因此深深懂得“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行事处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比如在囤积棉花生意时候,一方面大肆垄断,另一方面,对当地的棉农棉商却不收或只收少许,当棉花价格暴涨之时,当地的棉农棉商自然感恩李秉和的“仁义之举”。先秦时期,秦国靠“远交近攻”的国策一统天下,而做生意,却需要“近交远攻”,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经商环境。
三用商业理念管理商业体系
李氏家族在全国各地开有“一百二十春”的商号,李氏庄园分为东、西两堂,两堂对庄园所属商铺占有股份,到年底均可分红利,但所有店铺经营权,都由东堂大掌柜,也即李氏集团董事长主管。东、西两堂设有大管家,负责所有的财务、人事以及商号之间事务,职务类办公室主任、现代企业的总经理。各大城市的商号均外聘掌柜,也即职业经理。也都有分店的大掌柜,类似于现在的地区经理。如此,整个李氏集团既有纵的垂直领导管理,又有横的联络沟通。整个商业体系纲举目张,层次分明,是一个完整的商业网络。李氏集团从李秉和到李培伦,到李振瀛,到李葆初,延续四代一个多世纪,显然得益于这套符合商业运作规律便于管理的商业体系。
四以商业理念经营农业庄园
李氏家族曾拥有土地3万亩,山峦、滩涂5万亩,其山林土地扩张经营,同样有着明显的商业运作特色,与传统地主庄园有着明显不同。比如,栖霞牟氏庄园在经营土地方面,一直有着不许佃户冒尖的传统,一旦佃户有致富苗头,马上“夺地封门”。而李氏庄园每当灾年兼并土地,采用的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化的土地流转。即土地过户之后,原地主依旧可以长久甚至数代经营原来的土地,甚至可以把土地赎买回去。如此,李氏庄园虽然山里土地众多,却从不以多占山林土地为目的。土地对于李氏家族的商业帝国,同样也是一种商品。
当代著名历史人物侯国本
侯国本(-7)名立初,字国本。即墨金口侯家滩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世界著名海洋工程专家,第五届山东省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侯国本教授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水利工程系。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青岛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山东海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河口及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海洋工程学会海岸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太平洋海洋技术学会夏威夷分会第一、二届理事,山东海岸工程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侯国本教授专于海岸工程和水利工程。为国内外水利、海岸工程和港口选址进行过多项实验和研究。长期从事水利工程和海洋工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