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听说即墨大集的地点又变化了,不由得翻出十年前写得的一片小文,在此与大家共享。
说起即墨的文化元素,很多人立马会想起刀币、田单火牛阵、童恢训虎等,而这些东西只能作为一种即墨历史的符号存在了,依笔者愚见,在即墨一直存在并坚挺的文化符号是“即墨老酒”和“即墨大集”。
“即墨老酒”,一直被邑人重视和乐道,笔者就此不再多谈,而“即墨大集”与之相比则似乎被人冷落很多。
也许有人说,一年天,天天逢集处处逢集,而将“即墨大集”拿出来冠以“文化”的头衔,是不是小题大做呢。其实不然,即墨大集作为民间的贸易形式,其历史久远,特别是能在当今店铺林立、专业市场众多、现代商业发达的即墨城内依然红火,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文化。因为,继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即墨大集”,即墨人都称为“大集”,而别的地方的集市都是“地名+集”,这说明即墨大集在即墨人心中的分量,说明一种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在众人心中的浸染。
历史上即墨大集曾经多次更换地点,城里、河下、河两岸,但不管怎么变化,都是夸夸啦啦连在一块赶集,要转完整个大集,走马观花的也要半天功夫。
(即墨大集的老照片)
在近代,最繁盛的是河滩大集。据史料记载:即墨沙滩大集之繁盛,附近各县殆无其匹,每逢古历五、十之期,各乡村来集交易者不下三万余人。莱阳等县亦多赴之,西关各商肆亦以此日为贸易繁盛时期,余日则生意萧疏矣,盖西关商肆区域狭小不能备物待售,故贸易中心均集于沙滩一陇,每集以三万人计之,每人交易平均以二元计之,共计不下六万元。
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和人们购买力的不断提高,即墨大集更加红火,人气更旺。
大集日,通往大集附近的公交车格外忙碌,去赶集的大叔大妈们互相打着招呼,到即墨一中附近的街上,人骤然就多了起来,摆铺的开始招徕着顾客,不过,他们已经不是自己伸着脖子吆喝,而是通过录音喇叭一遍遍的传达着对自己货物的赞美。此时,你尚可慢步悠闲的通过,或蹲下来选购一两件自己需要的物品,待你走到墨水河南岸河边时,摆铺的密集起来,赶集的拥挤起来,摩肩接踵的,人们的眼睛快速地搜索着自己想要购买的东西,海货、山货、干货、鲜货、冰货,日常用品,应有尽有。
此时,商店全都受到了冷落,人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