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即墨简介
即墨地点
即墨市场
即墨要闻
即墨发展
即墨天气
即墨旅游
即墨信息

即墨历史文化研究即墨黄氏城里族明清时期的

明清时期的学校,中央官学有国子监,国子监有双重性质,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称国子监,其行政正职称祭酒,副职称司业;作为全国最高学府,则称国子学,在这里上学的学生称为监生。崂山书院课艺录地方官学一般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统称为儒学。另外,还有个人所办书院、私塾等教育场所。

即墨县的县学在即墨城里的文庙东侧,建于宋朝,其后经多次修葺、改建,逐步具有相当的规模。另外,清乾隆五十二年(),即墨县又在县城城隍庙西侧建了“劳山书院”,其后两次修建。黄念昀从咸丰八年()开始担任崂山书院山长(即院长),时间长达17年之久,后来其侄黄肇岳页又任山长掌教。

即墨黄氏非常重视后代的学业,为了使他们学有所成,采取了许多有利措施。

一是,输送后代到即墨的条件最好的“县学”学习。

例如,黄嘉善考取秀才后,又到即墨县学就读。

二是,创办黄氏家族书院和家塾重点培养家族子女。

上、下书院位于崂山的石门山西麓的幽谷中,由黄作孚、黄作圣初建于明嘉靖年间,兴隆于嘉靖、隆庆年间,前后历近百年。相传黄嘉善及其胞妹,黄宗昌、黄宗庠、黄宗臣、黄坦等先后在这里攻读。上、下书院三面环山,溪水当门,先是在山东坡建了下书院,后因下书院离村太近,担心影响学子学习,又在其东的石门山半麓建上书院,学子白天在上书院读书,晚上仍回下书院休息。

玉蕊楼位于不其山(铁骑山)之东,康成书院南里余,为二层楼房,这里峰峦环抱,玉蕊楼遗址苍松修竹,景色清幽,是个读书学习的好去处。由黄宗昌于万历四十五年(年),敬慕汉郑公康成而建。该书院建成后,因为上、下书院距城较远,黄氏子弟多在这里上学。黄宗昌中举人后,曾在此诵读,于天启二年()中进士。黄宗崇、黄垍、黄坦、黄贞麟、黄贞晋、黄贞泰等都攻读于此。

上庄书院位于鹤山东南麓。《即墨黄氏家乘》在“上庄偶记”中记载:上庄书院遗址“吾闻上庄在昔,仅一二茅舍耳,识其地之非常者,惟外叔祖昱伯先生,天下事患无基耳,有其基而增修廓大,不失其天,而人事尽焉。即今而观其扬翊,顾不大哉!”黄宗晓辞官归里,因喜好山水,于明末在鹤山南建上庄别墅,筑室为“快山堂”,后植竹千竿,有亭曰“竹凉亭”,登山筑“籐萝台”折而西作亭曰“来鹤亭”,庄前凿池临流曰“荷池”。康熙十八年(年),其孙黄贞麟“建华萼馆于快山堂之西园,供儿辈读书。”在这里上学的学子有黄大中、黄美中、黄鸿中、黄理中、黄位中、黄敬中等,另外也有本族和外姓子弟慕名而来求学,例如,周祚显(康熙36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等。

潄芳书塾位于即墨城里东西大街路南的葆光堂。《即墨黄氏家乘》在“乡饮公传”记载:“黄守平,……以养疴废举子业,抱先世遗经,课诸子侄,多成立。”从黄守平开始,其后的三代人都在这里设馆教书,前后百余年。除了本家子弟外,它姓子弟也慕名而来。潄芳书塾教学用的砚台潄芳书塾教学用的课本黄守平著《千字鉴略》

黄氏家族除了上述创办的书院和家塾,用于重点培养家族子女外,还设置甚至建立了一些专门用来读书、写作的场所。

浮山读书处浮山在崂山西南,“濒海诸峰,若浮而出”故曰浮山。山上有“朝海菴”,为元至德年间建,北负峭壁环抱东西石峰,南则海波万里,而古迹岛适当其中。明隆庆辛未(年),黄作孚尝读书肄业于此。阶前有银杏树四棵,大而丰,黄作孚倚此曰:“其贞其洁,期无负此树耳!”曾题诗壁上:“浮山雄海畔,乘兴一登临。拂草寻幽径,攀萝陟峻岑。水天连共远,岛屿接还深。纵览乾坤阔,擎杯发啸吟。”

西流读书处黄宗昌在西流临河处(今黄家西流南,龙泉河畔),建筑一园林式读书处,面积虽不大,但亭台楼阁俱全,有假山有流水,景致宜人。一日,王泽洽与兄泽远闯进读书处,见景色秀丽,一时诗兴大发,挥笔题诗满壁。黄宗昌闻之大怒,待前去阅读了那些壁诗之后,又转怒为喜,赞赏不已,马上派人将他们请来,从此成为知交。

黄氏栗园读书处出东阁,直东行,过张村,沿河东去,有茂树一片,其中多为栗树,曰栗行庄(现东障村墨水河畔)。这里有亭馆堂榭,古木异卉,户外的牡丹圃有数百株牡丹。是黄宗扬的读书处,他在这里读书,于万历四十年中举。

镜岩楼读书处在华楼山西之白鹤峪,峪之南有削壁,望若屏,巅头悬泉,自上而下,曰“天落水”,下为潭,清冽可鉴。涧西为黄宗庠所建“镜岩楼”,他于明末成进士,不仕,居镜岩楼,临颜楷,赋唐诗,自称镜岩居士,著《镜岩楼诗集》。

墨庄读书处也称石渠山庄,为黄贞巽所创建。在城南六十里,茅舍数十间,自成村落,黄作孚在浮山读书时,即有此山庄。这里三面环山,庄南向,其西南一角,大海环之,海西为大小二珠山。村虽小,景色秀丽,村南、北各有涧水,急湍做声,至村西汇合,归海口。环村四面有翠柏苍松间之,园杂植樱桃、杏、梨、槐、柳之类,翳蔽茅舍。后来黄玉瑚在此读书,于乾隆三十六年中举人,署江苏荆溪、清浦、桃源县知县,任溧阳县知县,去世后也葬于此。

三是,请名师或家族最有学识的人担任书院和私塾的教师。

例如,崇祯十年(年)黄宗昌辞官回即墨后,居住在玉蕊楼,并聘请莱阳人张允抡为玉蕊楼书院的老师。张允抡,字并叔,崇祯七年()进士,曾任饶州知府,清兵入关后到崂山。他担任玉蕊楼书院老师10年,培养了大批黄氏子弟,黄贞晋、黄贞泰也是他的学生。

黄贞麟聘请青州人赵其昌为“华萼馆”的老师。赵其昌,字世五,康熙十八年()进士,他到“华萼馆”任教后,一改即墨文风沿袭明朝的陋习,率先倡导革除旧套,为归清真。黄大中、黄美中、黄鸿中、黄理中、黄位中、黄敬中等都是他的学生。

在潄芳书塾担任老师的黄守平是道光戊戌岁贡生;黄念昀是道光二十年()举人,曾担任“崂山书院”院长长达17年;黄肇岳页是咸丰二年()举人。

四是,在书院和家塾中倡导刻苦学习的学气,采用“月课”的形式,把奖惩激励机制引入了教育。

即墨黄氏在书院和家塾中倡导刻苦学习的学气。例如,黄鸿中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的例子。他天资并不聪明,完全靠的是刻苦学习,52岁中举人,59岁中进士。《即墨黄氏家乘》记载:黄鸿中年少时,对老师教的数行字都背不下来,两兄笑其笨,“以为不慧”。年龄稍大,他把老师教的句子在纸上反复默写,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样很快就比弟兄们背诵的好多了。黄鸿中十五岁成为县学生员,二十岁与诸兄弟读书上庄华萼馆。长兄黄大中多才多艺,闲暇时经常组织弟兄们做各种游戏,黄鸿中总不参加,有时把他勉强拉出来,但不久他又偷偷跑回书房读书。他求知如渴,当家里杂乱事多或者心里不痛快时,家人有事都不敢向他禀报,但这时如果有人拿着书来向他请教,他会快步迎进,对请教的问题仔细研究,细心解答,对其中有益的接受教益,有误的吸取教训,“终日无倦容”,每天到黄鸿中家里问字的就有数人。尽管这样,他参加科举考试十余次,都未考中。他的同学和弟侄都先后取科第到外地为官,他仍是书生,直到戊子恩贡,这时有人好心劝他歇一歇吧,不要再去奋争了,黄鸿中“笑而不答,而攻苦日甚”。工夫不负有心人,他于辛卯秋中举,并取得全省第四名,时年已经五十二岁。他又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于康熙戊戌年中进士,“文誉噪一时”,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五十九岁开始了官场的生涯。

《即墨黄氏族谱》还记载:黄肇岳页童年时家境很贫困,田无一垅,父亲早年去世只靠母亲杨氏独任一家苦劳,靠十指以谋家庭日用。当时其爷爷黄守平虽老仍健在,家法素严,幼儿时即受以庭训,每黎明即起,栉沐后辄赴学塾。冬日,家无宿火,脸盆都结了冰,需凿冰洗脸。所读之书都是祖父和父辈传下来的,晚上没有读书的地方,就支起一块木板为书桌,为节约灯油,有时就熄灯背书,朗朗有声。由于他励志好学,终于咸丰二年()中式举人,为全省经元,并于同治元年全国大挑二等。黄氏族人勤奋读书的事迹枚不胜举。

即墨黄氏的家塾教育,还采用了一种“月课”的形式,“月一课焉劝其勤,警其惰,第其后先,而赏罚之,一时诸子弟胥奋然兴起,无敢后焉者。”并把在“月课”中发现的好文章编辑成书,教育后人。这种形式把奖惩激励机制引入了教育。《即墨黄氏家乘》中,黄垍撰写的“家塾月课后序”记载:家塾月课,自叔父邻庭公始。叔父以大父太保公荫,应读中祕书弗就,继晷焚膏,越数年,久于制举业思过半矣。己卯,举于乡,则其绪余也,甲申后多病,倦于进取,且虑渊源家学,岁久寝失其传,乃进诸弟姪及子若孙命之曰:“尔知吾家所由兴乎?吾家自青州徙居墨,至于今且十世,惟我伯祖高平公,奋迹中叶,始大其门,盖黄氏读书发迹之祖也!嗣是科第绵延,踵伯祖而兴者,二世之中凡五捷,虽出处显晦不同,要其忧勤自立,期无遏佚前光,以开大厥后者,其志趣则一也,尔小子可荒坠厥绪乎?”于是月一课焉劝其勤,警其惰,第其后先,而赏罚之,一时诸子弟胥奋然兴起,无敢后焉者。乙未,姪贞麟成进士,叔曰:“喜且虑焉,盖喜家学之得其传,而虑子姪之行无人也。”己亥,叔父捐馆,从学者失所向往,而月讲乃缺焉,不讲矣。余亦从此废业,至癸卯始叨乡荐,此皆我叔父教诲之力,余小子曷敢忘。厥后遭家多难,姪贞麟由濠梁解绶归里,相聚岁余,乃慨然于月课之废,已十二年于兹,无有过而问焉者,翳谁之咎也?遂取曩日规条一一奉行之,无有更张,且约每岁春秋之仲为大会,经书七艺赏罚后先,一如前议,遵旧制也。俟其肄习焉久,拟择其文之可存者,改定刊行,以质之于世。呜呼!自古及今,家道之兴废,人事之得失,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逸乐者,夫祖父创业于前,而子若孙乃逸乃谚,忘其发迹之所由始,欲家声之无替也!得乎继自今凡我同姓,预会者无论尊卑,其无以老成而薄后进,无以庸下而畏高明,无以寒暑应酬之故,而遽废之,则不独家学之有其传,而我叔父之志,亦庶几其克终也。抑又闻之昔我高祖积德累行,天降之福,迄今垂二百年,而子姓繁衍,科名累世不绝,吾叔岳宗,已综述其事,以垂永久,然则德行其本也,文章其辅之者也。能以积德累行,发为文章,则功名福泽之气随之矣,岂区区诵读云尔哉。

年4月再次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moshizx.com/jmdd/1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