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济显,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年生,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曾任即墨市供电公司经理兼党委书记,即墨市市委常委、即墨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即墨市政协副主席、市政协党组副书记。退休后,致力于即墨历史和姓氏文化的研究,曾任《即墨市志》特邀编审、青岛市即墨谱牒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即墨古城图文集》《即墨古城照片档案》《鳌山卫古城》《雄崖所古城》《即墨黄氏述略》《即墨姓氏述略》等。序木有本,水有源。即墨人本源何处?这是故土桑梓的历史拷问。回答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古至今,历史上的人口和移民有问题太多的未知因素。华夏五千年,自上古至夏商周,人文初祖以传说居多;秦汉至唐宋金元,见诸史籍的相关记载凤毛麟角;明清官书和民间兴修族谱记载渐多,但具体到一个地方的史料往往杯水车薪,而今即使征集一本明清旧谱也弥足珍贵,难得一见。因此,考究一地人民之由来、繁衍迁徙,谈何容易!战乱、瘟疫、水灾、旱灾、蝗灾……“大饥,人相食”这些词语频繁出现在地方志的大事记中,也极大地影响人口流移。即墨自隋朝重建之后,人口最低点出现在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年(年),诺大的县域(含今青岛市南、市北、崂山、李沧、城阳、即墨区)因人口稀少(不足户),即墨县制被撤銷,直至83年后的元至正九年,才重新恢复。从元朝的最低点,到明清逐渐恢复繁荣,即墨人来自哪里?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系统的答案,那就是《追根溯源即墨人》。就在新冠疫情期间,济显先生集多年心血持续研究的寻根问祖成果正式成书。这本书一是史料翔实丰富,既有宋元以来的正史记载,又有历史考证,还有大量族谱的记载。二是系统完整,历史上的移民记载粗略且多记迁入,不记迁出,而且资料都比较零散。该书详述明清至当代历次移民数量、时点、村落系统完整,既有迁出、又有迁入,既有历史、也有现代。三是理清了即墨人口的姓氏、支系来源构成,清晰地回答了即墨人的来处。即墨百家姓氏来自何处、居住分布村落,书中均有出处。更重要的是首次纠正了以前即墨移民主体来自云南的说法,而代之以少量原住居民加全国各地移民为主流的居民构成。书中还纠正了民间不少族谱记载的错讹,大量考证实属不易。可以说这是一本史料性的研究古代移民的权威之作,填补了青岛地域史志研究的空白。孔子《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济显先生二十多年专注研究家族文化、乡土文化,特别是年发起成立谱牒研究会,亲历亲为,乐此不疲。因此,寻根问祖即墨人,也是工夫所至,水到渠成。从知之者到乐之者,是乐趣也是情怀、坚韧,更是对故土家园的拳拳赤子之心! 张可先 年5月10日注:张可先先生多年担任即墨市(区)志办公室主任,《即墨市志》主编。前 言山东省即墨县,于隋开皇十六年()复建于今址。凭其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历经唐、宋盛世,理应有过繁荣的历史,但是查阅明万历版《即墨志》、清乾隆版《即墨县志》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大量记载的是明清时期的即墨历史。即墨县自隋代经唐、五代十国、北宋、金、元的近年间,不但遗留的历史文物凤毛麟角,而且历任官吏、乡贤科举、名人逸事等记载也寥寥无几,出现了几乎断代的历史现象。
元末,即墨县的人口情况在县志中没有记载,但笔者查阅《宋史·地理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元史·百官志》《明太祖实录》等史料的记载,得出的结论是元末即墨县的人口只有万人左右。明清时期,即墨县人口迅速增加:明洪武初,有户,计人;明洪武二十四年(),有户,计126人(明洪武二十一年设立鳌山卫后,军户户籍已经不在即墨县人口统计范围内);明永乐十年(),有14户,计人(明万历版《即墨志》);清乾隆二十八年(),有户,计人;清同治十一年(),有户,计人(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上述即墨县域包括今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即墨区。
史料对即墨域内人口等情况的记载,遗留下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一是,隋至北宋时期,即墨是否曾经有过繁荣的历史时期?元末,广袤的即墨大地上为什么人烟稀少?二是,明清时期,即墨增加的人口是何时从何处迁徙而来?三是,为什么明洪武二十四年()至明永乐十年()的21年间,在社会逐步趋于稳定、大批移民向即墨迁徙的情况下,即墨人口反而减少了人?他们是何因被迁徙到何处?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自年以来,查阅了宋、金、元、明史和明清即墨县志,查阅了清《即墨县乡土志》和年版《山东省即墨县地名志》以及历次考古资料和藏于民间的大量谱牒,期间又接待了不少前来寻根问祖者,从中找到了答案:唐、宋时期,即墨曾经有过繁荣历史;元末,即墨人口稀少主要是由金元长期杀掠和元末兵燹造成;明清时期,迁徙到即墨的居民,不是主要来源于云南,更不是主要来源于山西,而是来源于以民户为主的全国各地;明永乐初,因设立军屯需要腾出大片土地和“靖难之役”之故,明廷曾经从即墨向山东省西部和河北省南部大批移民。
笔者愿意就这些问题同历史研究者共同探讨,但愿能够为深化即墨历史的研究抛砖引玉。
黄济显 年9月后 记我生长在即墨古城,终生与即墨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时期经历的岁月,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参加工作的36年间,我踏遍了即墨大地,并为之努力奋斗过,尽心奉献过。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乡愁之情,难以言表。在即墨市政协工作、特别是退休之后,我热衷于研究即墨历史和姓氏文化,有时竟痴迷到不能自拔的境地。年,我组建了青岛市即墨谱牒研究会,通过这个文化平台与更多的即墨历史研究爱好者一起,广泛收集藏于民间的大量谱牒资料,更加深入地研究了即墨历史和姓氏文化,对即墨明代以前的历史和即墨人的来龙去脉了解的越来越清晰了。于是,我以史料为据,研读撰文,集腋成裘,终成此书,但愿能够对即墨的历史研究尽微薄之力。
借此机会,衷心地感谢无私提供谱牒的即墨各个姓氏家族!如果没有这些家族的基础史料,就不可能追根溯源即墨人。非常感谢与我一起付出艰辛努力的谱牒研究会的同仁们!8年多的相处使我受益匪浅,其中的刘廷新、矫立华认真审查了该书稿。也十分感谢老伴林玉瑶多年来对我的理解和支持!她对我所撰即墨的历史研究书稿的构思,提出过许多宝贵的建议,并帮助校正。
因受本人水平所限,本书中定有不足之处,万望方家斧正。
黄济显
年9月
千年商都泉海即墨这个地方真有料……孙友军 设计师,文史爱好者,善画爱收藏。人民摄影报会员、青岛市即墨谱牒研究会会员、即墨区地方志学会会员、城阳区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老年教育书画研究院即墨分院理事。墨城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