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即墨”是胶东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的地名,它载荷着丰富而沉重的历史内容。公里长的海岸线宛如一条旖旎飘浮的绸带把陆地与海洋微妙地分开而又接合;循着这条优美的曲线,可以饱览即墨风光。
如今的即墨市拥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是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省级文明城市。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15位、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强”第7位。
即墨区:沧桑历史奠定辉煌未来
区市梗概
即墨市地处东经°07′-°23′,北纬36°18′-36°37′,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依崂山,近靠青岛。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建城史余年。
人文历史
“即墨”因故城地临墨水河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建城于现址,已有多年建城史。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青岛从即墨分割出去,历史上先有即墨、后有青岛。
即墨人勤苦耐劳,刚劲不挠;其中英杰代出,卓然为地方增光。即墨这片古老的土地至少说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居民们在此生息、繁衍,在此播种、耕耘着文明和希望。即墨的山水风土悄然熏陶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形体、声音乃至性情;历史的运动则明显地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打上各个时代的烙印。
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域龙头
预计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5%,是“十一五”末的1.9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9.5%,是“十一五”末的1.7倍。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中,青岛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13位,发展潜力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17位;在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30强》中,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12位,具备了进军全国县域百强前列的先决条件和叠加优势。
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建设成果丰硕
全年新引进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16个、过亿元内资项目38个;预计吸收到账外资8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亿元,分别增长7.2%和17%,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一汽商用车基地建成运营,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全面开工,发动机项目顺利签约,即墨跨入拥有商用车、乘用车整车产业链城市之列。即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一五”末的8.4:54.6:37调整为5.5:55:39.5。
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
即墨市服装品牌孵化中心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并被确定为国家小微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针织童装网络销售居全国县级第一,中国童装名城等。即发集团营业收入突破百亿,被授予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纺织行业国际布局示范企业。红领集团3D打印模式工厂列为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服装个性化定制纳入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海立美达等骨干企业克服下行压力、实现逆势上扬。
克难攻坚,创新实干
第一,即墨市深度聚集高端创新要素。成功举办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高端产业、高新技术和海洋+、互联网+等重点项目达到个,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建成运营,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加快推进。
第二,即墨市始终坚持蓝色、高端、新兴发展方向,以互联网+为引领,深入实施“3×3”工业振兴计划,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家,实现产值亿元、增长16%,其中高新技术产值亿元。
第三,中国蓝谷、创智新区、汽车产业新城、国际陆港等新组团加快推进,即墨古城、国际商贸城为老城区注入新的生机,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初现,田横、金口生态保护区启动规划,即墨市形成“六城二区”城市发展大框架。
特色产业齐发力
提升中国蓝谷引擎地位
蓝色硅谷核心区是为突出发挥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核心作用而设立的新区,它的发展就是加快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海洋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高地和科普基地。
中国蓝谷承载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使命和青岛未来百年发展希望,是带动即墨向更高层次跨越提升的强大引擎。它力争用五年时间,聚集涉海科研机构28个、海洋创新平台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个以上,搭建科技成果孵化载体万平方米,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件以上,引进科技创新机构10家、高端涉海人才教育机构10家以上,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50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家以上,中国蓝谷将是青岛骄傲、中国推崇、世界瞩目的海洋科技新城。
聚力推进汽车产业新城建设
青岛汽车产业新城位于即墨主城区北部,是青岛市确定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唯一专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即墨市通过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一汽商用车基地、一汽大众发动机三大重点项目建设,使汽车产业新城成为全省汽车工业的主战场。依托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推进道路、社区、职工公寓等建设,配套汽车公园、工业旅游等设施,使之成为以汽车为主题特色的新型城镇。未来,一座以乘用车和商用车为龙头,重点核心零部件为配套的千亿级汽车产业航母必将华丽嬗变,精彩呈现!
着力彰显即墨古城风采
即墨古城承载着几代即墨人“传承千年历史文脉。即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赞松强调,要全面复兴古城原有的社会功能,保留其历史文化脉络,又要大胆融入现代生活元素,意古融今,将古城打造成市民和专家认可的艺术品,力争成为全国古城复建的样板,让即墨古城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享有更高知名度。
即墨市统一商业规划布局,引进专业团队开展招商,构筑慢生活体验业态。深化拓展新兴旅游要素,科学设计文化畅读、文化体验等旅游线路,高水平策划包装,多层次宣传推介,力求整体色调、建筑风貌、商业布局协调一致,打造承载历史底蕴、彰显地域形象的城市新名片。
大即墨未来可期
未来五年,即墨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预计到“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到年比年翻一番。
从国家层面看:
海洋强国、“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等战略与我市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中国蓝谷海洋科技制高点、国际陆港交通支撑点以及互联网+、海洋+等创新驱动点的成功实践,使即墨市具备了在国家重大战略中争取政策、先行先试的潜力和优势。
从省和青岛层面看:
即墨市已经处于全省县域科学发展龙头地位,随着青岛全域统筹发展布局的加快延伸,正率先成为融入青岛、同城发展的重要一极。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奋力攻坚,即墨市形成了主要指标居全省县域第一的综合经济优势,三次产业比例日益优化、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的经济结构优势,具备了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率先发展的坚实基础。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增长1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元,增长9.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青岛市下达的任务。
即墨已经不仅仅是曾经耐人寻味的历史名城,它将紧跟时代潮流,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出辉煌的步伐,相信即墨未来的发展必将在综合全局的理念下激流勇进!
影响青岛的力量青岛城市精英资讯第一微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