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进士※
即墨最早考中进士的是金代的孙仁鉴和孙仁杰。明代考中进士20人(含武进士2人),清代考中进士50人(含武进士10人)。
考取进士对读书人来说是毕生梦想和至高荣誉。但要取得“进士”头衔,须先参加乡试考取举人,或具有国子监监生资格,然后再参加会试和殿试。
会试是由中央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三年一科,在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也称“礼闱”、“春闱”。应考者为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监生,考试地点在京城的贡院,分三场进行,取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前十名称“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称“会魁”。取得贡士资格者即可参加殿试。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时节,故又称为“杏榜”。
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考试,所以又称“廷试”,在会试之后举行,只考时务策一题,时间一天。考试结束后,由读卷官阅卷,成绩评定后进呈前十本,由皇帝钦定名次并公布。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因用黄纸书写又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名次排列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合称三鼎甲,均赐进士及第,于殿试发榜后立即授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为传胪。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黄嘉善进士坊
※即墨举人※
明清时期,读书人欲取得“举人”头衔,须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乡试。
但在参加乡试前,先要通过童试取得入学资格,即成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经岁试、科试合格,即可参加乡试。乡试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日期定在子、卯、午、酉年的八月初九日至十五日,称为“正科”,俗称“秋闱”。若遇新君登基、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称为“恩科”。应试者为监生、贡生和府、州、县学生员,考试地点称为“贡院”。分三场进行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头名举人称“解元”。
自有科举以来,有史可查考中举人的即墨人有人,其中元代1人、明代72人(含武举8人)、清代人(含武举47人)。
年(清乾隆六年),即墨学子参加辛酉科乡试,出现“同科八举人”的盛况。
清代即墨人黄念昀乡试卷(道光庚子恩科十九名)
光绪二十九年山东乡试试题
※即墨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明代,即墨有贡生人(含鳌山卫55人),清代有人(含鳌山卫人),总计人。
黄象轼监照(国子监发给监生的学历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