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亚洲经济一体化历来是推动亚洲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一个推动力。秉承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求同存异、包容共进的原则,亚洲自贸区建设进程不断深化。一方面,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已取得良好基础,具备了开放性与互利共赢的条件;另一方面,各种自贸协定之间有待进一步协调,亚洲经济一体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外交部、商务部的支持下,博鳌亚洲论坛与山东省青岛市共同举办“博鳌亚洲论坛亚洲自由贸易协定论坛”。会议于年6月在在山东即墨市举行。本次论坛同时得到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及即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周文重:寻找东亚合作模式
亚太地区多样性和复杂性突出,只有尊重各国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协调合作,才能把多样性转化为地区发展进步的活力和动力。我们应当坚持循序渐进、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等为特征的东亚合作方式,推动亚洲地区合作不断向前迈进。
国家间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建设近年较为活跃,成为国际贸易投资制度安排的新趋势和新内容。目前,全世界有多个自由贸易区,对促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产生了积极影响。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创造更为稳定、公平、透明的商务环境,为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注入新的动力。
除货物自由贸易安排之外,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还应在服务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采取更多实质性开放措施。不断成长的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重点和彼此合作的热点。开放性的投资和金融亦将增强共同防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此外,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积极探讨搭建地区性融资平台,包括交通、通信、电力、管道等,以及相关的标准化工作,将大大推动本地区各国资源、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有效结合,促进区域内经济融合,提高地区竞争力。
申凤吉: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是三国合作的重要支柱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申凤吉认为,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是三国合作的重要支柱。因为,三个国家在经济上互相依存,年三国总进口量已达到亿美元。随着三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合作系统,可为中日韩三国的未来发展带来福音。其次,中日韩自贸区为建立三国间的广泛交流和合作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性框架,通过对框架的制定,大家可以有更大范围的合作,为深化三国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十年成绩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乐玉成在博鳌亚洲论坛亚洲自贸协定论坛开幕式上透露,今年是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十周年。十年来,双方相互了解不断加深,互利合作不断拓展,设立了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和12个部长级合作机制,建立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中国-东盟中心。
乐玉成说,自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贸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年双方贸易额突破亿美元。截至年底,双方相互投资达到亿美元。
维格纳拉杰:亚洲自由贸易区的三个挑战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研究部主任维格纳拉杰在博鳌亚洲论坛自贸协定论坛演讲时分析了亚洲自由贸易区可能面临的三个挑战。
这三个挑战是:第一,亚洲自由贸易区确实存在“面碗”问题,越来越多的重叠的原产地规则、各种规则,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如何解决?因为很多中小企业承受不了这个规则。第二,劳工与知识产权问题。亚洲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要考虑,怎么在国内法规上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怎么体现在贸易规则上,帮助供应链公司进一步拓展。第三,各国部长花了好多时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但使用率不高,例如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比较,它的使用率是比较低的。
维格纳拉杰进一步指出,亚洲的中小企业主要是不了解信息,所以它没法借助自贸区获益,这里面有成本的问题,也有文件的问题——怎样让企业了解这些,也是非常重要。
张燕生:次区域合作必须正视的五点问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次区域开放和合作需要正视5个存在的问题。
一,利用金融创新,解决“长期融资工具不足”的问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向是次区域合作的“先行官”,也是中国参与此区域合作的重点。但对亚洲的次区域合作来说,ADB、UNDP等机构作出的贡献远远不够支撑我们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
二,贸易、投资合作的重点在便利化,下一步实现资金流、物流、商流、人流等方面的便利化,这也是次区域能否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
三,获取国家层面、国际层面的政策融资和政策工具支持。这是因为,次区域合作所在地区基本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光靠市场机制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四,把握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原则。
五,坚持“包容性发展”,让穷人、穷地区和穷国在次区域合作方面能够得到公平的机会,能够共享我们次区域合作发展的成果。
谢秀瑜:东盟一体化瓶颈在于消除非关税措施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谢秀瑜发言称,东盟经济一体化的瓶颈已不在关税减让,而在于消除非关税措施。
谢秀瑜说,东盟由多个差异性较大的小国组成,为应对来自较大经济体的压力,我们必须推进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因此,东盟力争年成立亚洲经济共同体,即ACE。
谢秀瑜强调,目前区域内关税减让目标已经实现,而推进的瓶颈在于消除非关税措施,实现服务业贸易的自由化。想实现一体化目标,东盟各国必须进行各自的境内改革。
钱鹰:“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经验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公共管理、金融及区域合作处处长钱鹰称,年项目启动的时候,大湄公河区域中的一些国家还是一片废墟,充斥着大量的问题:地区冲突、战争、意识形态。
钱鹰介绍,亚开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经验已经和其他次区域项目进行了分享,这些经验主要概括为三个“C”:第一是联接联通,第二是竞争力,第三是社区——三个“C”是三个领域项目的缩写。
许宁宁:可利用行业商协会“探路”区域经贸合作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称,为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区域内各国应加强产业规划沟通,其中行业商协会可以在特殊时期发挥积极的“探路”作用。
许宁宁认为,建设RCEP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其中包括诸多政府间就产业规划的沟通与协调。当政府行动原则性较强、进展缓慢的时候,各国行业商协会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许宁宁举例说,6月初,中国—东盟成立了3个行业商协会,分别是纺织服装、鞋类和食品类合作委员会。由于行业商协会代表了企业家的利益,而企业家正是自贸协定的最终受惠者,因此双方一接触,便一拍即合,很快达成共识、签署协议。
许宁宁还建议,建设RCEP应充分利用现已运行的5个“东盟10+1”FTA机制。
更多本次论坛新闻,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好中科U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