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能表达其生活方式、精神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是一座城市自己的“文脉”。它不但是城市区分彼此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城市人精神上共同的根与魂。
虎头鞋虎头帽胶东半岛的母亲河——大沽河流域,是半岛地区虎头鞋和虎头帽最流行的地区。过去,女人生了孩子,做丈夫的不仅要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设宴洗三,也要在婴儿降生的第一百天,给孩子“过百岁”,长辈亲戚们都相延成俗,给小孩送一件礼物,“姥姥的帽子舅母的鞋”这时孩子身边要有老虎相伴,穿虎头鞋,戴虎头帽。青岛地区的群众用制作虎头鞋、虎头帽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
虎头鞋帽、布老虎的制作工艺为手工缝制,通过家庭母女、婆媳之间代代相传。取材为日常常见的各色布条、麦糠、纽扣、线等原材料,工具为普通的剪刀、针等,母亲们通过这简单的材料和工具,怀着丰富的情感,创作出多姿多彩虎的艺术。即墨的布老虎主要使用刺绣布贴工艺,形制轻盈精巧;五官饱满夸张,双眉粗浓,威武憨厚;两只眼睛圆似铜铃,神采奕奕;咧开大嘴露出利牙,十分威猛;脑门上醒目的王字,长了孩子们的神气,再配上彩色丝线做的胡须,威武又可爱。虎身多用橙色的绒布或橙色的花绒布做成,亮丽抢眼;虎身要装扮,贴上红花绿叶,吸引孩子的眼球;布老虎需要在脊背处填充麦糠,母亲们便用剩下的碎布剪出细细的长条从脖颈覆盖到尾端,将接缝处遮盖上,再贴些小花,老虎的身子就变得挺直秀丽;老虎的肚皮则用大红色的棉布缝制,在四肢缝上深色的棉布,从视觉上看小老虎站得稳。
历史和传说虎头鞋虎头帽制作手工技艺一直流传于移风店镇的大沽河畔,已有多年的历史渊源,经过多年的演变,这些工艺品在用材上、颜色上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基本上保留了其古朴、原始的本色。
民间传说战国时期,因连年战乱,大量的人员、牲畜死亡,致使大沽河两岸瘟疫流行。恶狼、恶狗常卧伏路域,对百姓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有的新生儿时常被野兽吞噬。因虎乃百兽之王,所以齐民便用丝线在布鞋上绣一个虎头,借以威慑百兽,避灾免祸。众人竞相效仿,渐成习俗。不管是王府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家中添了人丁之后,都要给孩子做一个戴在头上的小披风,用丝线绣出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俨然一个虎头模样,脚上再穿上一双绣了虎头的鞋子,暗寓“无病无灾,长大当官”的美好意愿,在“百岁”(99天)这天打扮一新,头戴虎头帽,脚踏虎头鞋,自有一番喜庆气象。如果生了女孩,则改用绿色染布,做成虎头帽、虎头鞋,穿戴起来,谓之“绿娘子”,同样有望女成凤之意。
现状、传承与发展虎头鞋帽,布老虎是纯手工制作,费时费力,手工制作一个布老虎需要一天多的时间,加工一套虎头帽、虎头鞋需要两天的时间,而市场价值仅为15元左右,加之时代的变迁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妇女的相继谢世,沽河两岸的村庄中,虎头鞋和虎头帽已极为罕见[4],现仅在该镇的毛公泊、孙家两村才能发现,掌握这项技能的仅有为数几个的老年农村妇女,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传承这项手艺的几成绝响,传承状况十分令人担忧。
你也许错过了这些精彩内容(点击标题跳转阅读):
许振超谈怎样才算合格的工人
学雷锋,青岛叫响志愿服务模式
3·8女神节,介绍几位女神给您认识!
文明青岛邀您分享暖心故事,点赞诚信力量!
青岛表彰先进巾帼模范本周这些事儿上榜文明周记
文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