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在山东的淄川一带,一位屡试不第的落魄秀才,凭借自己的聪明才学,成就了一部旷世经典名著。这位秀才就是蒲松龄,他的小说集叫《聊斋志异》,全书共收录短篇小说篇,书中所写多是神仙鬼怪中的下等人物,又称为《鬼狐传》。
蒲氏小说中,狐仙的形象最是浓墨重彩,别具一格。聊斋中的狐仙含蓄娇媚,千姿百态,多为清纯少女形象,比如青凤、红玉、婴宁、胭脂、翩翩、梅女等等,温香软玉,令人垂怜不已。当然也有少数雄性狐仙,如黄九郎。无论雌雄,这些异类精灵,都是温良贤惠,或助力为官致宦,或助力财富充盈,或助力巧渡难关,无一不是对钟情之人大有益处。总是积善之家、才有余庆,因缘的发生都是几代善行的结果。
世人皆知,蒲松龄先生曾经畅游崂山诸峰,并在道家太清宫逗留许久,创作了许多诗篇佳作,也收获了许多创作灵感,其中不乏精灵鬼怪、鬼神狐仙的故事素材。当地有民谣称,"泰山云虽高,不及东海崂。崂山云虽高,只及马山腰。"可见,马山一地,在即墨民众中的崇高地位(古代崂山、马山同属即墨县管辖)。
狐仙居,在马山诸峰之前,自唐代时期,即墨的马山周边,就逐渐成为当地乃至胶东区域著名的宗教聚集地,山前有明代刘仙姑主持的白云庵,山上有著名的玉皇殿,山后还有圣母殿、雷神殿等多座寺庙,据统计海拔二百米的马山上,仅著名庵堂庙宇就有十五座,都是道教丛林,惜多毁于兵祸。
与马山有关的民间传说、传奇故事数不胜数,故老相传,在即墨一地,有诸多供奉狐仙的宫观庙宇,比如传说中的"四京仙府"、"寂光洞"等等。最著名的,当属即墨马山的一处狐仙洞府,当地称为"狐仙居",被尊为天下狐仙之尊。据说这个称号,还与明代的一位皇帝有密切关系。
狐仙居,是马山宗教建筑群落中,地理位置最高的一座。作为道教庙宇,狐仙居规制严整,殿阁齐备,有主殿、中殿、偏殿俨然,最初占地二千平米,后发展为五千平米之巨。主殿内供奉的是当地敬仰的"狐三太爷(胡三太爷)"灵主,两侧还有"胡老仙师"、"胡大太爷"及"胡二太爷",偏殿内供奉"胡大仙姑"、"胡三仙姑"。主殿后侧是一个天然石洞,深邃昏暗,称为"狐仙居(胡仙居)"。这里就是号称天下狐仙之宗的地方。
为什么天下的狐仙那么多,却要以此处为尊呢?
据说,即墨马山的胡仙庙,供奉的胡仙太爷,与其他地方的狐仙大有不同,这位胡仙三爷是被皇帝御笔钦点的,额头上有一个明显的红色印记,这在众多的胡仙庙中,是独一无二的。
正是有了这个标记,即墨当地的百姓才说,这马山的胡仙居,是中国狐仙的祖居,马山狐仙当仁不让是天下狐仙的尊主。
透着灵气与邪气、狡猾与善良的狐狸,为什么就变成了即墨当地民众崇敬膜拜的精神寄托呢?这位"邪中尤带三分正、正中还有三分邪"的精灵,又发生过哪些神奇的故事,吸引全国各地的信男善女慷慨解囊,把一座荒郊野外的小庙,发展为一座香火繁盛的道家丛林呢?
在即墨当地,有两位书生,都是世代书宦出身,分别是即墨黄氏的黄嘉善和即墨周氏的周如砥。按照当时的观点,只有读书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为国为民的栋梁之才。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这两个年轻的书生,相约寻找一处安静的所在,认真攻读,力争在未来的科举考试中能够榜上有名,继承家业,发扬光大。
他们从即墨出发,来到距离县城最近的一座山,找了个庙宇落脚,这里就是即墨马山的玉皇庙。当时玉皇庙是马山最大的道家庙宇,房舍众多,位置清幽,正适合读书奋进。
有天夜里,黄、周二人读书疲倦,见外面月色如水,皎洁光亮,就在院中置下清酒,一面小酌一面聊天解闷,无非是学业功名之类。两人正说的酣畅,突然听到山门响动,脚步声起,从影壁墙后转出一个白衣书生,面容清秀,举止文雅,自称在外经过,无意听见两位高贤纵论天下,就冒然进来,想叨扰几杯,一起讨论。
黄周二人见书生没有自承家门,而是直接邀饮,虽然觉得有些突兀,但还是出于礼貌,请他就座一起赏月品酒。虽说是谈得畅快,心中还是存了疑问,不晓得这位不速之客,到底是什么来历,看上去不似歹人,偏偏又神秘叵测。
未曾想到,这白衣书生不胜酒力,虽然清酒力弱,奈何酒逢知己,三人越聊越投机,都是相见恨晚,不觉月上中庭,书生已经喝到酩酊大醉。黄周二人不觉好笑,如此"海量"却要叨扰吃酒,就合力把书生扶到房舍中榻上休息,触手之间,只觉书生身形娇弱,轻盈不似男子,并有隐约异香。黄周二人暗暗纳罕,愈加小心,唯恐此人乃是女子假扮,造成许多不便。谁知往榻上扶的时候,黄嘉善意外发现书生屁股下面软软一条,竟是尾巴。
黄嘉善将此事悄声说与周如砥知道,二人虽然惊怪,但与书生方才一席谈,已然隐隐以为知交,当下也不点破,关上房门轻轻退出。黄嘉善则宿在周如砥房中,静观次日变化。
次日一早,二人再到房中探望,恰逢"书生"醒来,知道自己酒后失态,遂感谢黄周盛情,心中却是既羞且愧,直言相告说,自己其实是在马山修行千年的狐仙,近些年才修成人形,自黄周二人来到马山时就已知晓,一直仰慕二人的才华,终于没有忍住,夤夜到访相见,谈论间果然三人一见如故,不曾想贪杯误事,漏出了狐狸尾巴。
黄周二人呵呵大笑,说既然言语投机,也不必惺惺作小儿女态,愿与相公结为好友。书生摇头,说按照狐家规矩,既然现了形,就不可再逗留人家,否则要受天谴。说完,用手沾了桌上的茶水,在黄嘉善的桌前点了四个水滴,在周如砥的桌前画了一个圆圈,说未来自有应验。然后起身告辞,黄周二人追出,书生已经消失不见。
不久,黄周二人参加考试,皆榜上有名。此后黄嘉善官至一品大员,黄家更是四世一品,家族显赫。而周如砥官至国子监,"妙笔文章闻名天下"。二人的前途命运,都在书生的预测之内,可见狐仙仙术灵异。
再后来,朝廷上下严党专权,黄嘉善刚直不阿,得罪了内阁首辅严阁老。恰逢瓦剌一部侵犯边境,严嵩就启奏嘉庆皇帝,让黄嘉善带兵出征,想让他兵败受责。黄嘉善到了边关,见瓦剌兵势迅猛,两军交战必然多伤无辜,便有谈和之意,至于如何寻找时机坐到谈判桌上,却是苦无良策。
正在无措之际,营帐中出来进来一个人影,黄嘉善看去竟是昔年马山的故友,那位狐仙书生。书生衣袖一拂,抖出一个人来,滚到地上,说道,此人是瓦剌太子,可好生款待,以为两军谈判的根本。黄嘉善大喜过望,与书生略作交谈,书生辞以不能久留,即告辞而去。黄嘉善以此为由,邀请瓦剌和谈,此法果然有效,瓦剌退兵后,还与明廷签订永不犯边的约定。黄嘉善凯旋而归,严嵩阴谋未能得逞。
黄嘉善回朝之后,将事情原原本本的告知嘉靖皇帝。嘉靖帝本身笃信道教,在北京西苑皇城内避居二十余载不上朝,就是为了修炼成仙。听到黄嘉善的奏报,心中大悦,便传谕旨,召狐仙觐见,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执御笔、沾朱砂,在书生额头点了个红点,旨意册封为"天下狐仙第一"。
有了皇帝的加持,"狐仙"回到马山后,修行速度极大提高,同时它还在地方上广施恩德,得到百姓拥戴,至今马山香火不断。据说在马山当地,十里八乡出身的婴儿,都要到"胡仙居"去请平安符。每逢小孩的生日,也要到胡仙居度过。如此可求得狐仙保佑孩子平安幸福一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