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半岛记者李春燕
一把锥子,一根根柳条,在一双布满老茧的粗糙双手的精巧编织下,制作出了一件件形态各异的精美柳编制品。10月31日,记者来到即墨市金口镇山阴村探访,近距离感受了柳编的独特魅力。记者了解到,柳编曾经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红极一时,但是近几年由于需求锐减,利润低,柳编手艺无人传承,目前正面临失传。
村庄曾是远近闻名的“柳编村”
高玉平是金口镇山阴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他所在的村子便是在当地非常有名的“柳编村”。据悉,在上世纪七八时代,山阴村大部分村民靠柳编养家糊口,特别是簸萁、升、笸箩等柳编更是名扬方圆十里八乡。10月31日,记者来到高玉平家中探访,只见他家屋里面到处摆放着各种柳编制作的簸萁和升。“这些都是做好的簸萁,准备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卖。”高玉平告诉记者,制作柳编很有讲究,为了保证湿度,他们必须在地窖里制作。随后,高玉平带领记者来到村外一处一米多高的地窖里,只见里面大约有2米多高,4平方米大小,不仅狭小阴暗,而且很是潮湿,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正在里面制作柳编,旁边摆满了一堆堆泡好的柳条,还有一些制作好的柳编成品。
“柳编制作对温度的要求非常高,不能透风,还要潮湿,而地窖的温度和湿度适合,这样就很好的保证了柳条的湿度,否则就会变干变脆容易折断。”高玉平告诉记者,柳编工艺看起来简单,前期准备却很繁琐,泡料、整理、截料、再泡料、加工……“就拿泡料来说,首先要泡3遍,然后必须过一宿,要不制作的时候柳条心发脆,容易折断。而且季节不同,对柳条的要求也不同。尤其是夏天温度高,泡好的柳条必须当天编好,否则容易长毛变色发黑。”说到编织的工艺,已经编了30年柳编的高玉平如数家珍。
常年劳累,落下一身病
“一年去了春节和秋收,每天早晨4点就来地窖干活。”高玉平的哥哥高玉滋告诉记者,即使这样忙碌,一年的收入也差不多只有2万元。高玉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做一个簸萁需要一天的时间,而成本却很高,柳条都是从临沂进货,每斤5.5元,一个簸萁就需要3斤多柳条,再加上尼龙绳、簸萁腿、舌头等辅料,成本差不多就要30元,而簸萁在集市上只能卖块钱左右,这还不算人工费。“利润很有限,但是常年在地窖里低头干活,腰腿都落下了毛病。”说着高玉滋把双手伸了出来,记者看到这双手非常的粗糙,关节已经变形,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口子。“手指关节劳累受潮也都变形了,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手指头还发麻疼痛。”高玉滋告诉记者。
需求锐减,利润低,柳编正面临失传
高玉滋说这点苦还不算什么,最让他心痛的是柳编的现状。“30年前俺们村有70多家干柳编的,现在专业在干的也就我和俺兄弟还有侄子三个人在干了。”高玉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现在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高了,而用柳编的人却越来越少了。以前麦收都是用簸萁扬麦子皮,现在有了专业收割机,根本就不需要簸萁了。“主要是赶集或是去庙会上卖,一个月也就能卖10多个。”在一旁编织的高玉平告诉记者,为了不让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失传,他曾经想让儿子学这门手艺,但是儿子却看不上这份守着家门的“工作”。“儿子不愿干,我也不能勉强。”高玉平的话语里充满了一丝无奈,但是正在上小学的孙子高双本却给了他一丝安慰和欣喜,10岁的高双本很喜欢柳编,每次写完作业都会帮着爷爷打下手,“小孙子以后做不做柳编并不重要,最起码他喜欢这门老手艺,这就让我很知足了。”高玉平笑着说。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柳编,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嫌弃挣钱少还辛苦,都不愿意干柳编,目前村里只有五六位60多岁的老人一直坚持在做。”山阴村党支部书记黄良显告诉记者,柳编是祖辈传下来的老手艺,做出的东西也好看实用,希望它能永久的流传下去。
北京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