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即墨市积极构建市、镇街、社区、村基层党建“四级联动”工作机制,重点在镇、村之间设立社区党委,每个社区党委管理8—10个村庄,在镇街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独当一面抓党建、抓发展、抓稳定、抓服务群众,实现责权的相互统一。目前,全市18个镇街已建立个社区党委,名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工作。
近日,记者走访蓝村镇,通过深入解剖一个案例,了解即墨社区党委的运行机制和实际效果。
项工作做在群众家门口蓝村镇王演庄社区由王演庄南村、朱家官庄村等8个村庄组成。在社区服务大厅里,朱家官庄村会计王海涛拿着3份人口核查公示文件来加盖朱家官庄村委会公章。
“村委公章都是由镇里统一管理。以前盖个章需要跑到蓝村镇,来回一趟就得8公里。现在到社区就能办,步行也就10分钟。”王海涛说。
社区服务大厅内整齐摆放着8台智能印章管理机,一台机器对应管理一个村委公章。就是这些小小的机器,让村委公章的加盖流程变得智能而规范。
王海涛找到了社区印章管理专员王文祥,因为整个社区只有他的指纹才能启动智能印章机。印章机启动后,王文祥按提示在机器屏幕上输入盖章申请人姓名、手机号、盖章类型、盖章次数等,对文件进行拍照存档,然后发出用印申请。很快,社区主任王德波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印章管理软件接收到此次用印申请。他查看了用印信息和文件内容,确定没有问题后,轻点手机,批准同意使用朱家官庄村委公章。服务大厅内的印章机收到用印批准后,自动启动程序,释放公章。盖章结束后,公章自动收回,再次封存。
“所有盖章事宜必须由相关审批人员授权方能盖章,没有完备的审批程序一律无法盖章。”王文祥说,每次盖章信息均自动存档,而且全程图片留痕,这就严格了公章管理程序,杜绝了私自盖章情况的发生。同时,由于是通过手机智能终端进行审批,即使审批人员因外出无法签字,仍可通过智能程序进行确认,方便了群众办事,避免了来回跑腿儿。
村级公章管理,只是蓝村镇下放到社区的具体工作之一。今年以来,蓝村镇8个社区党委全部高标准完善便民服务大厅,制订了《关于明确社区党委工作职责的暂行规定》,梳理出全镇基层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信访维稳、便民服务等8大类66项具体工作,全部下沉到社区党委。
21/3机关干部下沉到社区社区党委成立后,基层党组织由镇街、村两级变为镇街、社区、村三级,但全部工作人员却并未增加一个。蓝村镇8个社区党委现有57名工作人员,均由镇政府机关干部抽调选派而来,占了全镇机关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镇财政为每个社区提供万元发展基金,用于社区办公、生活和为民服务。
王德波原在蓝村镇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今年3月被选派专职担任王演庄社区主任,与原业务完全脱钩。他介绍,每名社区工作人员除负责计生、党建、信访、宣传等一项或多项社区工作外,还负责联系一个村居,到岗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每家每户发放便民联系卡,摸清村庄各项工作现状,让大家了解并支持社区党委的工作。”
机关干部下沉到社区后,在惠民生、解民忧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清理排水沟2.4万米、“六大堆”余处,整修文化广场处,拆除存量违建90余处,与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群众信访数量的下降,反映出社区党委的工作成效:蓝村镇以前信访维稳压力很大今年社区党委工作下沉后,很多矛盾纠纷在一线得到解决。今年1至4月,蓝村镇信访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0%以上,每月考核均居全市中游水平。
基层矛盾纠纷之所以能够被迅速化解得益于各社区党委建立起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机制。王演庄社区建立了由14人组成的矛盾调解委员会,由社区主任、村庄党支部书记、律师、医生、教师等组成。通过矛盾调解机制,基层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就被成功化解,实现了“小事儿不出村,大事儿不出社区”。
3引领经济新发展社区党委工作下沉,在为群众带来办事便利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尤其是村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前我们只管自己村里一摊事儿,现在成了社区党委成员,就得同时照顾大家伙儿的共同利益。”王演庄南村党支部书记孙克言说,他所在的村庄是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经济实力较强,每年光土地租赁集体收入就超过40万元。今年3月,王演庄社区党委成立后,做了十几年村庄党支部书记的孙克言被选为社区党委副书记。职务的改变,带来了新的责任,孙克言开始“跳出本村看社区”:午山村和王演庄南村土地相邻,但经济基础却十分薄弱,王演庄南村计划把午山村一起纳入发展规划,两村携手共同开发现代农业项目。
蓝村镇党委副书记于宗志表示,8个社区党委在做好日常工作基础上,已经根据各社区特色,梳理出了经济发展主攻方向:王演庄社区发展草莓、大枣、无花果等现代采摘园;挪城社区建设集农事体验、生态养殖农业科普、农田租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城后社区将皮鞋销售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全镇8个社区各具特色,形成了互促互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来源:中国即墨网、新即墨
即墨新闻交通广播
↓↓↓点击原文收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