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大众日报》县域版头题刊发文章,从产业基础、特色小镇等方面剖析即墨强劲综合经济发展实力的根源。现予转发———
根据省财政厅发布的信息,年即墨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15.4%,是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百亿元的6个县(市、区)中,唯一的县级市。这展示出即墨强劲的综合经济发展实力。
即墨之强从何而来?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中曾提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决定于地理上不起眼的“马赛克”,也就是由企业集群形成的特色区域。这对解码即墨之强同样适用: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的镇域经济,形成了分布在即墨地理版图的一个个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这些以特色小镇面目而分布着的“马赛克”,就是一个个经济增长极;它们拼接在一起,造就了经济强县的繁荣盛景。
强在“块状经济”
蓝谷聚集了海洋国家实验室等17个“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
梳理即墨的经济版图,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块状经济”特点明显:东部鳌山湾畔,以蓝色硅谷为核心的海洋科技新城成为区域经济的强力引擎;中部龙泉河周边,千亿级的汽车产业新城正在崛起;南部中心城区,基于传统产业升级而来的市场商贸集群欣欣向荣;西南大道通衢,现代商贸物流区雏形已现;西北大沽河畔,现代农业示范区渐入佳境……基于自身定位和优势产业的几大发展组团,撑起了即墨经济发展的基本“骨架”。
以蓝色硅谷为例。这是青岛市着眼于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即墨布下的一颗重要发展“棋子”。它的目标是建设“青岛骄傲、中国推崇、世界瞩目”的海洋科技新城。
短短几年,蓝谷发展成绩单令人瞩目——累计引进重大科研、产业及创新创业项目250余个,其中“中字头”“国字号”等重大科研平台17个,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18个;累计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各类人才3500余人。据初步核算,2016年蓝谷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同比增长11.5%;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8亿元,同比增长19.6%。作为全国海洋科研示范区和蓝色发展先行区,蓝谷不仅为即墨经济涂上了“蓝色、高端、新兴”的底色,更为未来发展聚集了能量。
不止蓝谷,每一个经济板块里,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省级经济开发区创智新区内,20余项重点公建项目全部竣工,构建起接城区、连蓝谷、融青岛的发展格局;即墨国际商贸城,中纺联合国际商贸城、小商品新城、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等重点商贸板块加快推进;汽车产业新城内,聚集了119个汽车重点项目,涉及总投资490多亿元;青岛国际陆港,建设了被列为全国42处铁路物流节点之一的济铁综合物流园,启用了跨境贸易电商产业园,引进了顺丰等16家大型物流企业……
咬住特色不放
一汽解放焊装车间
基于当前的“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即墨因势利导提出将在今后五年内打造7个特色小镇:温泉小镇、航空小镇、玫瑰小镇、汽车小镇、太阳能小镇、童装小镇和陆港小镇。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发展根基。即墨的每个经济“马赛克”之所以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链条完整,是因为在构建经济格局的过程中,即墨紧紧盯住产业特色,始终围绕一个“特”字进行招商和布局。今天每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板块,无一不是潜心布局、心无旁骛的结果。
以即墨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产业层次最高、带动作用最强的现代产业项目——青岛汽车产业新城为例。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管理委员会主任于成刚坦承,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曾面临诸多诱惑。例如,在2011年,海航集团盯上了汽车产业园区内一片2300亩的闲置土地,提出了投资180多亿元建航空电池生产基地的合作意向。这对于当时正四处奔波、苦苦招商的即墨来说,诱惑力不可谓不大。但是经过一番细细考量,即墨最终守住了汽车产业新城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进行招商的原则,果断拒绝了这一项目。这一决定,为汽车产业新城的未来招商保留了最后一块整方连片的土地,最终迎来了一汽大众整车项目的成功落地。
事实证明了坚守特色的正确性。如今,汽车产业新城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已然凸显:累计引进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一汽商用车基地等重点项目119个,涉及总投资490多亿元;一汽商用车基地、海通车桥、青岛汽车零部件等53个项目已建成投产,一汽商用车已于2014年11月整车下线;一汽大众主机厂、一汽富维等32个项目正在建设;初步形成了涵盖整车、改装车、底盘系统、汽车电器等比较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与此同时,住宅、公园、学校、医院、商超、酒店、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快速跟进,一座产城融合、生态科技的汽车新城呼之欲出。
延伸产业链条
昌盛日电农业创客空间“微景工坊”创客团队的大学生在包装待售的“微景观”
培植产业特色,是特色小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随着特色经济的聚集,产业链条就会不断拉长,镇域经济进入到自我造血、自我再生的良性发展轨道,这种局面在即墨处处上演着——
位于即墨大信镇的太阳能小镇,不仅将光伏发电与大棚种植相结合,实现“棚顶发电、棚下种植”,建起了9000多亩的太阳能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还建成了全国首个农业创客孵化器,为农业创客提供大棚、技术、专利、融资等一站式服务。
在这里,62岁的农民创客孙允堂,承包了3座光伏蔬菜大棚,年收入7万多元,家庭收入翻番;“85后”大学生创客周子靖,在太阳能光伏大棚中建起了微景观工坊,制售由绿色植物和摆件创意布景的微景观,短短6个月营业额突破50万元,实现盈利;园区技术工人徐召学创立“北茶老徐”品牌,承包光伏大棚种起了两年就能采摘的北方茶,现已拓展到全国11个园区3000多亩茶园……截至目前,即墨太阳能小镇已成功孵化47个小微企业和创客项目,为其中11家入孵企业进行了总额超过2800万元的种子轮投资,并辅导2家企业获得超过1100万元的外部融资。
总编/万太飞
副总编/李崇虎杨明涛
责任科长/张光明
编辑/高文莉
技术总监/郭成江
信息联系方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