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柳腔·
//
进了即墨地,人人乐滋滋
品着地瓜酒,听着柳腔戏
柳腔是即墨文化的有一部分
那么柳腔又是何时产生的呢?
柳腔剧种形成于即墨,流行于胶东半岛;它起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采用即墨的方言演出,并在即墨境内广泛流传,因此被称为即墨柳腔。即墨因此也被称为“柳腔之乡”。
当前对柳腔研究得出的比较确定的结论:即墨柳腔产生于乾隆年间,是在广泛流传于山东境内的“肘鼓子”声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也有人认为即墨柳腔产生于乾隆年间,形成于光绪年间(年左右),是即墨本地腔调和“肘鼓子”相结合的结果。(肖俊卿.即墨柳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的戏曲,从源流上都离不开“肘鼓子”这一概念。“肘鼓子”本来是流传于山东一带的一种腔调,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方戏曲系统。因此,在山东一系列的戏曲和声腔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最为突出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具有尾音高唱八度或六度的唱腔。“肘鼓子”产生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肘鼓子”的原型来源于明末清初的乱世之秋,百姓流离失所,人们为了祈求家人平安、生活安定而尽心的一种巫术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为灾难疾病之人驱邪祈福的巫术逐渐演变为老百姓自娱自乐的地方曲种。
上文中我们提到“肘鼓子”最早是一种巫术活动,巫婆在山东又称“姑娘”,因此,“肘鼓子”也被称为“姑娘腔”。“姑娘腔”是齐剧的一种,其表演形式和“肘鼓子”几乎完全相同,通过这一点可以印证的是“肘鼓子”的前身是作为神鬼小戏的“姑娘腔”。但是我们不能简单臆断在“姑娘腔”和“肘鼓子”之间划上等号,它们之间的渊源与嬗变关系还有待深究。
“肘鼓子”在山东各地流传,受到不同语言和歌曲的影响,形成各路肘鼓子,其中就有本肘鼓。本肘鼓是“肘鼓子”在流传过程中与当地的秧歌等民间演唱相融合,结合本地的语言习俗、审美特点演化而成。大约在-年间,本肘鼓分成了两个支派,其中一支流传到胶东半岛即墨、平度、莱阳一带,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曲调发生变化,形成了独立剧种“柳腔”。在“本肘鼓”发展成为柳腔的过程中,有两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团体,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两个人身世姓名都不易考知,一位是尼姑“老满洲”,另一位是平度师傅。
可以确定的是,柳腔的形成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应是咸丰年间,而柳腔首次被搬上舞台,则是光绪年间。
文字李爽爽
编辑李爽爽
素材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