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长时间缺席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或者有意无意地忽视孩子,
则更有可能在未来陷入痛苦和麻烦中
文/不辣的妈
01
这几天,进门收到闺女的第一句问候语都是:妈妈,你拿回iPad来了吗?每次得到否定的回答,她都会失落上半分钟,然后该干嘛干嘛去了。
我和孩子爸算不上完全的手机控,但晚上有事没事的还是不断地掏出手机看。
每当这时候,闺女就会提出抗议:为什么你们都有的看,我没有。
为了以示公平,当然更多的是为了让她安静下来,我们偷一会儿懒,我们心照不宣的把iPad拿给她玩。
开机、关机,找动画片,换动画片,找游戏,玩各种游戏,不亦乐乎。
只是好景不长,这学期一开学,她就出现了眨眼睛的现象。一开始,没有当回事,以为过几天就会好。过了一个星期,竟然发展成为眨眼睛加上撇嘴,就是一眨眼睛半边脸跟着抽动。
我们这才着了急,赶紧行动起来,找原因,治疗。
经过了几天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她的眼睛是因为长时间看iPad,画面上随时变换的光产生的刺激。
痛定思痛之下,把iPad藏了起来。
没有iPad的这一段时间,她一刻也不休息,需要时时有人陪着玩,有时候觉得陪着很累,但一想到她的眼睛,只好咬咬牙坚持下来。
现在,她的眼睛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我们俩偶尔还是忍不住看手机,但必须有一个人固定陪玩。
今天,说起这件事,年长的同事感慨:没有坏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你今天偷的懒,明天必将加倍还回来。
02
她的一个亲戚,现在正处于品尝这种痛苦的时期。孩子小的时候,因为照顾不方便,孩子断了奶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
他们夫妻每月回去看孩子一次,与孩子呆一晚上,给孩子带些吃的。
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儿,他们觉得没有人在身边给接送孩子太麻烦,就让孩子在老家上了幼儿园。
现在,孩子已经上了小学五年级,平时话也不多,但就是不主动学习,又迷恋上了打游戏玩电脑。
孩子妈着急了就想跟孩子动粗,但现在的孩子已不是小孩子,对母亲的行为明显地表现出不满和反抗。
孩子妈每次痛苦地找人倾诉,都会说,感觉这个孩子总是跟我不那么亲,有时候离开我十天半月也不想,想管管他,他也不怎么服管。
他们缺席了孩子成长的最关键的前几年,为了自己少点麻烦,当时肯定没想到以后有更多的麻烦等着自己。
没有从小的亲密相处,等孩子长大了再想插手孩子的教育,这个时候的孩子已不是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白纸。
03
几个月之前,参加20公里徒步走,认识了一个学霸孩子。
她跟我们一起走完了全程,一路有说有笑,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她会适时地活跃一下气氛。
每次问起她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的父母总是谦虚地说,也没怎么教育,就是到哪儿都带着她。
她爸爸去参加英语角,带着还不到两岁的她;她妈妈出差到外地,带着她;父母要参加什么活动,带着她……只要父母在的地方,她就在。
家里随处可见的就是书,他们家的电视十几年没开过,吃过晚饭,散过步,他们就各自找一个角落读书、做作业,偶尔交流几句。
没上过一天英语辅导班的她代表学校参加英语大赛,没上过一天作文辅导班的她得了作文竞赛全市一等奖……
今天,有不少的父母在孩子快要长大的时候头痛孩子不好管,学习没兴趣,前途没希望,觉得自己运气不好。
但大部分是因为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
一个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再聪明也可能成为不了好学生。
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都需要父母付出很多心力,有些付出是不一定有回报的,你以为可以稍微偷一下懒,但却忘记了,不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
当父母们感叹自己曾经那个聪明伶俐的孩子怎么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时候,首先反思的不是孩子究竟怎么了,而是父母究竟做了什么。
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懒,以后几十年Ta会变着法的让你偿还。